原標題:
山泉水從山場中繞過
茶葉片和記者的手掌一樣大
很多人形容武夷岩茶有“岩韻”,但“岩韻”究竟是什麼味道,至今沒有一個肯定的説法。有的人説它是品種香,有的人説它是石頭味,有的人説它是“香清甘活”,有的人説它是“岩骨花香”,也有的人説是“杯底香”。究竟如何,莫衷一是。但從這個詞裏,倒是可以一窺中國文化的奧妙。至少,用無形來説有形,體現了中國人重直覺與頓悟的審美情趣,不是麼?
“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武夷山得造化垂青,奇山秀水孕育了武夷岩茶。與蘭花同生的,茶味常帶蘭花香;環繞桃林的,茶中常有蜜桃香……多年前,有武夷山茶人嫌棄茶樹周邊的花草樹木,便將它們一一砍伐,結果此前茶裏常有的花果香消失了,變得平平淡淡。這即是環境的韻味吧。
當然,茶樹長在那裏,如果沒有茶人的辛苦,也始終是茶樹而已。茶人通過採摘、萎凋、揉捻、烘焙等繁瑣工序,讓一片樹葉成為滋潤人們心田的飲品。每一片茶葉裏,都聚集了茶人制茶的艱辛、對茶的熱愛,怎能不説也是茶中的一種韻味呢!
是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充滿無窮韻味。
“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脈展茶性”,汲取了天地自然之精氣的武夷山茶,在制茶師精湛的制茶技藝下,成就了武夷岩茶獨特的口感和風韻。每每品飲武夷岩茶,當那岩骨花香的韻味瀰漫身心時,總是不由地感嘆武夷先人的高深智慧、武夷茶人的高超技藝。
武夷岩茶的製作可追溯到漢代,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岩茶製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製作的先河。武夷岩茶(大紅袍)獨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獨特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製作技藝造就的。
且不説不同的制茶師傅做出的茶,各有各的不同;且不説十道一環連一環的工藝,缺了哪道或疏忽了哪道,都會影響茶葉品質。單是那“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八個字,看起來簡單,卻值得花去多少年才能了悟。
採茶時候的天氣,晴天、陰天、雨天……天氣不同,茶青便需要不同的手法對待。不同地域、不同生長環境的茶葉,品質各有差異。要想將茶葉的最好一面做出來,便需要因地制宜、因青制宜。
玄嗎?其實也不玄。“這片山場的老叢(樅),很多人寧願賣茶青,都不自己做。”3月25日,武夷山市吳三地然韻茶廠的佔興旺説。
眼前的這片山場,四週環山,處於一片竹林之中,這裡的水仙茶樹樹齡接近百年。當天下午,春日的暖陽,在山場中“呆”不到一個小時,便匆匆逝去。“因為偏陰又潮濕,而且樹種稍有不同,這片山場的老叢(樅)水仙,葉片比武夷山其他山場的水仙葉片會大些,我們稱之為大葉水仙。”佔興旺表示。
只有對當地環境熟悉,通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才懂得使用哪些適當的手法,將這個山場裏的茶做好。“這裡的茶,如果做得好,不僅叢(樅)味十分明顯,而且略帶果香。”佔興旺説。去年,他製作的一批來自這個山場的老叢(樅)水仙,不僅獲得福建省評茶師協會首屆茶葉評比的狀元,而且深受市場好評,短期內便銷售一空。
(裴禮輝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