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母豬具有較大的繁殖潛力,而外界因素往往制約其發展,如母豬的品種、年齡、胎次,豬場的飼養管理水平高低及飼養環境,母豬的營養水平等等,而環境溫濕度這一隱性因素時常被忽略。
溫濕度對母豬繁殖力的影響
眾所週知,高溫高濕易誘使母豬斷奶後發情延遲。高溫的熱應激導致母豬生殖機能紊亂,當氣溫超過臨界線22℃時,母豬即開始表現熱應激,抑制黃體素分泌,使促卵泡素(FSH)和促黃體素(LH)分泌不足,造成母豬濾泡發育不良,卵細胞形態異常及排卵遲緩,卵子活性減弱,誘使産仔數減少。
每年的7~9月份80%的繁殖母豬卵巢功能退減,表現為不發情,受胎率降低,産仔減少。2002年,何勇軍通過對中山市某大型豬場的受胎率與溫濕度的生物相關性分析統計發現,溫度愈高,受胎率愈低,氣溫對受胎率的影響較小,而高溫配合高濕環境下,對受胎率的影響十分顯著。2004年,胡松恩針對溫濕度的問題深入廣東佛山某大型豬場完成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27.1~29.3℃的熱環境中,母豬斷奶後15d的發情率顯著低於17.7~20.4℃的溫度環境下相應發情率。
夏季濕度過高助長各病毒細菌孳生,易爆發各類綜合疾病,如繁殖與呼吸綜合徵,可直接誘發母豬流産、死胎等症狀。南方地區6~9月進入高溫高濕的月份,大部分的豬場都採用向地面灑水以達到降溫的效果,而實質上,由於高溫蒸發反而使得空氣中的濕度愈大,空間不足的豬舍高溫高濕情況惡化,導致母豬發情率降低、産仔數減少,甚至暴發感染性疾病,導致繁殖障礙。盧偉報道,江西某原種豬場,採用灑水的方式降溫,7~9月母豬斷奶後7天內的發情率僅為70.6%,且出現高熱症,繁殖力降低至3月的50%,而該廠在12~2月的母豬發情率為97.7%。業界普遍認為每年的3~5月份與12月份的平均窩産仔數最高,而8月份則最低,冬季配種明顯優於其他三季。劉宇等對廣東地區調查分析指出:第四季度配種的母豬平均窩産仔數最高,第二季度配種的母豬平均窩産仔數最低。
公豬在長時間的熱源刺激下,性慾低下,採食量減少,精子密度下降,精子畸形率增高,嚴重影響精液品質。樸海仙研究溫度對豬精子活性影響之後報道,24℃左右24h內精子活性不受影響,但是24℃以上隨著溫度升高豬精子活性逐步降低。仔豬對冷熱應激也是影響母豬繁殖力的一方面,由於仔豬初生時的發育不健全,熱平衡性差等,0~10℃的溫度環境下20日齡前仔豬的存活率顯著低於20~35℃環境下的存活率。
應對溫濕度隱性因素的措施
溫濕度是每個豬場都存在卻又最容易忽視的問題,面對氣候所帶來的這一問題應加強應對措施。建議在夏季尤其7~9月要加強公、母豬捨得通風及防暑降溫工作。圈舍屋頂應設有隔熱層,多增設地面通風口,夏季運動場應增設遮陽棚。以往的降溫方式主要通過向圈舍地面灑水是十分不可行的,此措施反而加劇了圈捨得高溫高濕化,因此有條件的豬舍應安裝空調或配備相應的風扇設備加快通風降溫,規模豬場一般都採用2-3頭母豬一台吊扇降溫的方法。冬季應加強初生仔豬的防寒保暖工作,預防冷應激對仔豬造成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