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民院士”的報國夢

三農 農民日報 2016年03月23日 08: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張宜軍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

  數九寒冬,設施大棚裏卻溫暖如春,很多市民都有過到大棚裏採摘蔬菜水果的體驗。溫室大棚的誕生,不但滿足了冬季時節人們“菜籃子”的需要,還增添了休閒好去處。這一切,都是溫室大棚設計者在背後的默默付出,特別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為首的設施園藝團隊的功勞。

  長年在各個日光溫室奔波的李天來,跟農民打成一片,加上他個高臉膛紅,看起來不像教授像農民。李天來與他的團隊多年來研製與推廣遼沈系列節能日光溫室及其配套設施設備、日光溫室蔬菜工廠化育苗技術等,使很多地區農民走上一條從根本上擺脫雨養農業的致富之路。

  “我的根在中國,我是農民的孩子,我要對得起鄉親,做有益於鄉親們的事情”

  李天來自幼生長在農村,對農業並不陌生,但是,1978年初,當他接到瀋陽農學院(瀋陽農業大學前身)的錄取通知書時,卻有些茫然:“農業還用學嗎?到農業大學學什麼?”他在聆聽了學校老教授們飽含深情的專業介紹和入學教育後,對農業科學的重要意義有了新的認識,“越學習越深切地感受到,農業對於國家繁榮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

  1982年,李天來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從事蔬菜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面對當年北方蔬菜供應難問題,特別是北方人冬季只能吃上蘿蔔、白菜、土豆和酸菜、鹹菜等,而吃不到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鮮細菜,他思索著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使北方人不分季節想吃啥菜有啥菜,實現蔬菜週年均衡供應。

  1985年,李天來在學校的安排下,進入日本山形大學農學研究科學習。1988年獲得園藝專業碩士學位後,他放棄日本築波大學的邀請,毅然聽從母校的召喚,返回祖國,一頭扎進廣袤的黑土地。他沒有忘記他的夢想,他説:“我的根在中國,我是中國農民的孩子,我要對得起鄉親,做有益於鄉親們的事情。”

  身教重於言教,李天來培養的已經留校任教的博士研究生張曉林深有體會:“李老師家裏的電腦椅很特別,是半躺式的。老師的腰不好,坐久了承受不了。為方便在家辦公和學習,特意買了這把椅子。學生畢業論文修改的時候,給老師發過去論文,第二天總會收到老師的回復,郵件時間多是淩晨一兩點。老師對我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一直激勵著我,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

  要研製讓鄉親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溫室設備和配套技術

  如何解決北方冬季鮮嫩蔬菜供應問題,李天來説有三種辦法:一是南菜北運,但由於運距長、成本高,而且北方人口多、蔬菜需求量大,不能完全解決這一難題。二是引進國外連棟溫室與生産技術,但設備和技術成本高、能耗大,鄉親們用不起。三是研製自己的溫室與生産技術,就地生産,就地供應,但北方冬季動輒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必須解決三大難題。

  設計建造低成本、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溫室,創建高效利用冬季光和熱的蔬菜生産模式,研製冬季逆境條件下蔬菜生理障礙防控技術。

  李天來想要研製鄉親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溫室設備和配套的蔬菜生産技術。他不斷鑽研日光溫室合理採光、蓄熱和保溫設計的理論與方法,不斷探索低溫弱光下主要果菜栽培的關鍵技術,不斷在試驗基地進行生産試驗。

  他研究不同地理緯度太陽輻射的變化,溫室建造方位、採光屋面形狀、斷面結構與太陽能截獲的關係,研究連棟溫室或溫室與其他建築物間的合理佈局,還研究東北溫帶、黃淮海與環渤海暖溫帶、西北溫帶乾旱及青藏高寒地帶等適宜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生産區域的不同環境特點以及溫室設計與建造的調整。天寒地凍裏,各種試驗工作的艱辛可想而知。

  就目前北方地區的蔬菜市場而言,沒有日光溫室冬季蔬菜生産,就不會有現在的市場供應狀況,也很難解決我國北方地區蔬菜週年供應問題。因此,日光溫室蔬菜生産成為我國北方地區蔬菜週年供應的重要途徑。李天來團隊研製的三代節能型日光溫室及其蔬菜高産優質栽培技術體系,為解決我國蔬菜週年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10月,李天來團隊又有一項歷時十餘年研製出的寒冷地區育苗專用日光溫室及配套設備和關鍵技術科技成果,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北方冬季低溫弱光,嚴重影響蔬菜優質壯苗的培育。解決設施蔬菜低成本節能育苗難題,成為推進我國設施蔬菜集約化育苗發展,乃至設施蔬菜産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如今李天來又開始進行第四代節能日光溫室的研製,傳統的日光溫室,普遍是“三面墻一面坡(採光),保溫被+卷簾機”的典型結構。也正是這種結構類型,使其能夠實現低碳節能栽培,保證了蔬菜的週年供應。但是,傳統日光溫室結構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較低、東西山墻遮光問題、土墻和磚墻建造破壞大量土地和農業生態環境、難以實現環境控制自動化等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

  新一代滑蓋式現代節能日光溫室集成了大型連棟溫室溫光分佈均勻和日光溫室蓄熱保溫好的特點,總體性能超過當地土墻日光溫室,為中國日光溫室的更新換代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與發展途徑。李天來告訴記者:“新一代日光溫室將在‘十三五’期間進行示範,‘十四五’大面積推廣,跟荷蘭的連棟溫室比,生産效益會更高。”

  “我的工資是國家給的,科研課題也是國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報國家、回饋社會”

  有了日光溫室,冬閒變成了冬忙,“冬也綠色,夏也綠色,溫室四季皆春景;種也由俺,收也由俺,豐收靠人不靠天”。這是遼西一戶棚戶裏挂的對聯,也是對李天來發明的節能日光溫室蔬菜高産優質生産技術的最好注解。

  李天來是專家、名師,主要授課對像是大學生、研究生。可他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卻有600名農民學生。他被聘為通遼市顧問後,建議成立一支設施農業專業隊伍。當地主要領導把在內蒙古民族大學每年培養的200名農民大專班學生在畢業前輸送到瀋陽農業大學強化培訓,2010、2011、2012年三屆農民學生有幸聆聽了李天來的授課。目前,通遼市的設施農業技術還主要靠這600名農民大學生支撐。

  應用李天來的設施與技術,朝陽市開發利用荒山、荒坡、荒溝、荒灘資源,在“四荒”上發展高效農業,向“四荒”要效益。這亦相當於新增土地,不但解決糧食生産與設施農業發展爭地的矛盾,而且能保障資源條件較差地區的農戶穩定增收。如今,朝陽設施農業規模達到185萬畝,設施蔬菜産量實現542萬噸,科技水平顯著提高,産業蓬勃發展。

  當研究取得成果後,經常有人“提醒”他:“抓成果産業化會有大的收入。”可他總是説:“我的工資是國家給的,科研課題也是國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報國家、回饋社會。”是呀,30多年來,他不辭辛勞地奔走于全國適宜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生産的寒冷地區,被當地政府聘為農業經濟發展顧問、給鄉親們提供相關的科技服務均分文不取。為鼓勵鄉親採用日光溫室蔬菜生産技術,他多次跟他們許諾:“賺錢了,歸你的;賠錢了,算我的。”

  李天來的研究成果已被寒區大面積應用。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及華北、西北和黃淮海流域等18個省、市、自治區,已累計推廣1684萬畝,佔區域內日光溫室面積70%以上,增效649億元,不但結束千百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冬春季鮮細菜供應難的歷史,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還促進了菜農增收,鼓起了菜農的“錢袋子”。加拿大、韓國、朝鮮、蒙古等國也先後引進他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