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他深入田間地頭 把致富的希望播種

三農 西安新聞網 2016年03月17日 16: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趙博生前扶貧工作為下三屯村建設的蔬菜大棚

  幾年前,下三屯村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全村807戶3806人,貧困戶就有221戶811人,佔全村人數的16.2%。因為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下三屯村一到雨季就積水嚴重。村民們大多靠種植苗木和苞谷維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12年,西安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兩聯一包”扶貧工作部署,定點負責周至縣四屯鎮下三屯村脫貧幫扶工作。 “根據這個村子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一年打基礎,兩年變面貌,三年見成效’的扶貧工作目標,並提出了加快産業扶持、結對精準幫扶等具體措施,下決心要幫扶村民脫貧。”長期駐村的西安市八十三中黨總支書記常向毅介紹説。

  扶貧工作到底咋做才能真正解決農民兄弟的難處?才能授之以漁讓農民自己敞開步子往前走?作為“一對一”的扶貧幹部,趙博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

  2012年市教育局定點負責周至縣四屯鎮下三屯村扶貧工作後,趙博多次和同事們走進農民家,深入田間地頭,敞開心窩和鄉黨們聊著知心話。“俺們祖祖輩輩就會種地,可是地不行,種的苗木長不好,遭了災又賣不動,你説有啥法子?”“誰不想掙錢呢?可是沒技術沒資金,拿啥掙錢呢?”

  趙博和駐村幫扶的同事們摸清了村民們的擔心,知道他們一是沒有致富的好辦法,二是缺乏致富的好技術。“我們經過了反反復復的考察,發現下三屯村適宜搞蔬菜大棚。”常向毅説:“主意是有了,可是農民們沒有信心,從來沒種過大棚蔬菜,跌了跟頭咋辦?”

  趙博拿出了一股認真勁,只要是來到下三屯村,就和常向毅挨家挨戶做農民的思想工作。“他跟我説,致富的希望靠自己播種的。”村民李建立還記得趙博跟他説過的話,“要不是他給我信心,我哪有膽子種大棚蔬菜?”

  終於,在趙博和同事們的鼓勵下,第一批30個大棚在下三屯村建起來了!“嶄新的大棚亮亮堂堂,可是種啥?咋種?沒有技術成了又一個難題。”常向毅説。知道了這個情況,趙博第一時間給常向毅吃了定心丸,“他拍著胸脯跟我説,技術的事包在他身上。”

  趙博聯絡了老朋友——西安職業技術學院生命科學院的系主任鐘松林。“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當時給我打電話時心情很迫切,他跟我説,幫助農民致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趙博的帶領下,身為西安農業科技特派員的鐘松林當起了下三屯村的義務技術指導員,幾乎每個禮拜都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種菜,挂蔓、打杈、育苗、灌水……每一個環節都挨家挨戶地教,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農民培養成了一批技術過硬的技術員。

  “精準扶貧不是紙上談兵。”常向毅記得趙博和他討論過的扶貧話題,“他説的每一句話都紮在了要害。精準扶貧就是要‘點穴’,要有的放矢、實事求是地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給農民希望,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致富的夢想。”

  三月的春風拂過青青的農田,陽光下映著光影的小青菜、洋蔥、娃娃菜生機勃勃,鬱鬱蔥蔥,然而,那個曾經常常來探訪的扶貧幹部趙博卻再也看不到這春的希望。那曾經溫暖的目光、那曾經堅毅的身影、那曾經細細的叮囑、那曾經淳樸的微笑……飄散在田野中,化作一縷縷深情的懷念。但是,那些曾經屬於這個村莊所有人的溫暖回憶卻永遠不會飄散。

  春風徐來,傳頌著一個優秀的共産黨員、一個心中裝著百姓的好幹部——趙博的故事,講述他在這片深沉的黃土地上,用生命詮釋的責任與擔當、職責與使命、奉獻與忠誠!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