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陳錫文:推進供給側改革化解糧食供需矛盾

三農 農民日報 2016年03月07日 09: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簡承淵)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員談適應引領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陳錫文等5位全國政協委員回答記者提問。

  針對我國糧食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的問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中國的糧食總産量從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億斤,這當然是“多了”,但還不能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目前測算去年糧食總需求12800億斤以上。總量上,雖然12年連續增産但是大概還有400億斤的缺口,還需要進口來彌補,所以這又是“少了”。

  陳錫文認為,糧食是一個總概念,中國統計口徑中糧食有五大品類:小麥、稻穀、玉米、大豆、薯類(紅薯、白薯、馬鈴薯等)。“這五個品種又各自有多有少,又不一樣。”

  陳錫文認為這揭示出兩個基本矛盾,中國的糧食總産量在不斷增長,但是糧食的品種結構在供給方和需求方還存在著明顯的矛盾,中國的糧食生産成本高,價格貴,和國際市場相比沒有競爭力,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陳錫文表示,糧食生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三個重點:第一,努力追求糧食總供求的平衡,現在還有缺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提高和穩定糧食産能;第二,品種矛盾比較突出,所以要加強糧食品種結構的調整,讓它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第三,即使總量和品種都平衡了,如果價格沒有競爭力,國際市場糧食依然會進來,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出更優良的品種,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率。

  本報訊(記者張叢)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針對我國目前的糧食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他指出,總理報告中提到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對這個問題,既要有信心,也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十三五”期間對很多糧食問題不能視而不見,一定要用改革創新來解決。

  一是要有胸懷和眼光。中國過去長時期處於糧食緊平衡狀態,對糧食生産追求的一直是增産,“十二連增”歷史上沒有,確實很不容易。但是糧食也是商品,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在糧食生産上的胸懷和眼光還不夠,要把糧食生産放到全球視野中去考量。

  二是要協調和統籌。每種糧食都有不同功能,供需、品種、價格成本、生産加工和國際市場一定要加強協調和統籌。

  三是要改革和創新。中國是大豆故鄉,以前生産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現在産量世界第四,進口世界第一。全世界共産3億噸大豆,拿出來搞貿易的1億噸,中國就交易8000萬噸。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從宏觀層面上必須得考慮,大豆到底怎麼調。技術上的創新還是不夠,要從組織、體制上改革,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