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

三農 人民網 2016年02月29日 10:3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農業是大國農業。在“十三五”時期,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才能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競爭力,也是應對農業發展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需要。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要求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四化同步發展中,農業依然是短板,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結構調整。從國際看,發達國家和地區越來越注重提高農業競爭力,通過調整法律和政策逐步取消對農業的直接補貼,轉而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在市場領域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其競爭力、推動農業市場化進程。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應儘快補齊農業短板,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

  轉變農業發展理念,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

  《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

  之所以要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是因為農業雖然是傳統産業,但隨著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其多功能性日益明顯。現代農業既要發揮傳統的生産功能、保障糧食供給,又要發揮生態環保、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功能,促進可持續發展。只有樹立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才能加快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農業全産業鏈格局,形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更好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因此,應加快轉變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基礎上,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順序,充分發揮各個地區、各類産業、各种經營模式的比較優勢,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實現農業生産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大力應用先進科技

  《建議》提出,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現階段,先進科技對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整體競爭力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201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6%。過去我們對農業科技更多強調的是良種良法等生物技術,今天提出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和大力應用先進科技,其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過去的認知範圍。

  就生物技術而言,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優化農畜品種,也包括現代意義上的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應加大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力度,達到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要求,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就裝備技術而言,過去更多地把它理解為替代勞動力的生産工具,而今天它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生産要素,裝備技術水平提升能夠大大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出效益。其中,應特別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雲計算、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尤其是電子商務蓬勃興起,將對農産品流通産生革命性影響。相應地,健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需要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和重要生産要素的戰略高度進行思考和謀劃,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廣和應用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

  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優化資源要素組合

  《建議》指出,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同傳統農業産業體系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注重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産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産率和農業産業綜合素質穩步提升。

  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對農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主要從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四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專業化分工分業提高勞動生産率。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稟賦,集中于其最擅長、最適合的某個領域、品種或環節,開展專業化生産經營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勞動生産效率和經營效益。其次,規模化生産提高土地産出率。一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便於連片成方整理和利用土地,提高農業生産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的土地經營主體聯結起來,可以超越地塊和家庭的界限,促進資本、科技、管理、裝備等現代生産要素集中投入,極大地形成規模經營的溢出效應。第三,集約化經營通過各種資源要素的科學、精準、減量、高效利用,提高資源組合效率。第四,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任何一種生産要素的缺位都會形成“短板效應”。只有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大力優化各種生産要素的組合方式,努力實現生産、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

  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經營方式主要包括農業生産方式和服務方式兩個方面,是體現大國農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從農業生産方式看,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産生的農場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新型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生産商品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大幅提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農場經營類主體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勞動監督成本低,在種養業生産環節佔據主導地位;合作經營類主體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高市場談判地位,降低生産和交易成本,在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方面具有規模效益,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企業經營類主體技術裝備先進、融資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在農産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開展創新型農業生産經營活動、提高農業附加值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從農業服務方式看,各類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專業化、系列化、多層次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為主導、多元服務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是一些經營性服務組織以全託管、半託管方式,在供種供肥、農機作業、生産管理、産品銷售等環節為農戶提供服務,既不改變農戶承包關係,又保證地有人種、地能種好,在實踐中顯現出旺盛生命力。可以説,“多元化經營主體+全程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是適應我國人多地少國情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

  《建議》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這是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這一現實難題、提高農業從業者素質進而增強農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依託。出現“誰來種地”問題,根源在於農業競爭力不強、比較收益不高,而這與農民的非職業化不無關聯。從當前實踐和發展趨勢看,傳統農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專門從事農業生産,是産生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群體;返鄉農民工經過市場歷練,有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營銷能力,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力量;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過比較系統的基礎教育,吸收和運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強,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儲備;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具有生態農業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新農人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興群體。可以通過針對性強、分門別類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掌握從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成為職業化的農村實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成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産主體和服務主體。

  深入把握國情,發揮農業比較優勢

  相對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業資源稟賦豐裕的國家,我國農業資源總量不足、人均資源稀缺。但從比較優勢角度看,我國農業資源存在多類型及其他相對優勢,具備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條件。

  從總體看,我國農業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比較資源優勢。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豐富、氣候多樣,農業資源多類型、物種多樣化特徵明顯。例如,我國高等植物種類佔世界的10%,哺乳動物種類佔13%,均位居世界前列。應充分利用這種獨具特色的農業比較資源優勢。二是比較産業優勢。我國農業資源的多類型決定了各地農業産業結構的多樣性。各地應立足比較優勢,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不同産業,推動全國形成分工適度、佈局合理、總量平衡的現代農業産業格局。三是比較競爭優勢。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比,我國在園藝、畜牧等非資源性産品上具有相對競爭力;與日本、韓國相比,我國在糧食生産上又具有絕對競爭力。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就是儘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將産業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農業部)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