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現在國家不僅給我們發放種糧直補、農資補貼、良種補貼、草原獎補、養老保險金……還加強基礎設施投入,我們牧民的生活有了大變樣。”肅南縣康樂鄉樺樹灣村年過七旬的李樹成老人盤腿坐在自己的炕頭上,伸著手指向記者細數著黨的好政策。
“我家3口人,6畝地,1068畝草場全部禁牧,每年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有560元,草原獎補19800元,低保、物價補貼等5160元,養老保險金4248元,離任村幹部補貼600元,再加上兒子打點零工,年收入在45000元,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很幸福。”李樹成感慨地説,“咱牧民的生活現在變化大著呢!收入高了,花錢的地方卻少了。”
去年以來,該縣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加快脫貧致富為目標,綜合施策,運用“加減”法,促進農牧民增收,2015年農牧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1元,同比增長11%。
做好“加法”,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該縣在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加快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過程中,著力做好“加”法——增加農牧民致富信心、增加養殖規模、增加飼草料種植面積、增加牧家樂數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惠農政策落實……
該縣安排綠色畜牧業發展資金600萬元,發放支持草食畜牧業貼息貸款8756萬元。出臺活畜販銷扶持獎勵辦法,通過對接市場、銷售獎勵等手段促進本地活畜外銷,去年出欄各類牲畜55萬頭(只),組織化銷售細羊毛440噸。成立細毛羊研究所,與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合作,開展優勢畜種綠色增産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範。新建養殖小區10個、養殖暖棚2360座、儲草棚360座,創建省級標準化養殖示範場1個、市級標準化養殖示範場2個,建成農牧業信息服務網點12個。推進規模化經營,年內流轉草原88.6萬畝、耕地2.26萬畝。新組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7家,“肅南牦牛”、“肅南馬鹿鹿茸”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定,皇城北灘片區牦牛及細毛羊取得有機轉換産品認證。新建牧家樂、家庭旅館22個,新增從事旅遊三産服務業從業人員1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三産服務業達到49人。及時兌付糧食綜合補貼、草原補獎等各類惠農補貼資金21019萬元,惠及農牧戶8306戶。
做好“減”法,革新産業發展方式
該縣的“減”法秘訣是:從改善民生入手,加大農牧民群眾就醫、養老、住房等保障力度,減輕老百姓的後顧之憂;革除舊觀念,發展新産業,掌握新技能,走出一條更廣的産業發展路子。
大河鄉光華村的杜立榮老人,從2015年1月開始,養老金每月漲了10元達到220元。“我和老伴的養老金每年都增加,現在我們老兩口每月有440元的保險金呢。”杜立榮老人拿著養老保險金的專用存摺樂呵呵地對記者説。
去年,該縣將全縣6349名城鄉低保、農牧村五保供養標準提高10%;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髮放標準,使基礎養老金髮放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80元。為1157名在外就讀學生發放交通費補助資金26.45萬元,將縣人民醫院和民族醫院的藥品零差價補助由差額補助調整為全額補助。創建省級“千村美麗”示範村1個、市級新農村“四化”示範村5個、縣級新農村“四化”示範村7個、“萬村整潔”示範村20個,新建遊牧民定居住宅700套,林業棚戶區改造住宅192套。
該縣圍繞特色優勢産業,大力開展農牧民科技培訓,讓農牧民掌握“看家技能”。積極探索推進農牧村草原確權登記、質押貸款等試點工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旅遊三産服務業,支持農牧民在農閒時節採摘野生蘑菇、野生花椒,人工培育蘑菇、養殖草原蟲草雞、開辦旅遊景點、家庭旅館等。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依託鄉土資源優勢,採取“政府+電商企業+農牧戶”發展運營模式,在貧困村新建電商服務店5個,搭建了“網貨下鄉”和“山貨進城”平臺。全面深化農牧村綜合改革,投入資金1252萬元,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牧村綜合改革,實施馬蹄鄉草原(場)建設和1000噸中藥材初加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