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張鳳雲)2月18日,記者從發改委獲悉,初步統計,2011年至2015年各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億多畝,項目區農田生産條件明顯改善,提高農田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糧食生産基地,糧食主産區畝均産量提高10%—20%,如期完成了《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提出的中期目標,為實現糧食生産“十二連增”,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後將在規劃編制、資金整合、投融資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大規模推進“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
據了解,我國水土資源約束日益明顯,保持一定數量的高標準農田對滿足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剛性增長的需求意義重大。今後一段時期,要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保障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為主線,以糧食等大宗農産品主産區為重點。
在規劃編制方面,加強相關專項規劃銜接平衡,在此基礎上,做好省級總體規劃和縣級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細化實化工程任務,協調推進工程建設。在資金整合方面,鼓勵和支持縣級政府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整合相關建設資金,形成“多個龍頭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的資金整合機制,實現部門協同合作、整體推進。在監測監管方面,依託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結合各部門相關管理信息系統,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信息化精準管理機制,將高標準農田及時“上圖入庫”,實現全面、在線、實時監控核查。在創新投融資方面,積極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拓寬投資渠道,鼓勵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支持範圍,提供長期穩定的信貸資金支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採取財政貼息、先建後補等方式,鼓勵地方利用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地方政府探索實行委託代建購買服務等方式,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爭取提前完成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