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培育更多紮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戶戶可參與的産業項目——
培育職業農民才能根除貧困
何傑鋒
我于2014年4月被組織派到廣西藤縣新慶鎮均平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兩年的任期將滿。回顧近兩年的扶貧路,雖有不能帶領村民徹底告別貧困的愧疚,但更多的是對當前扶貧舉措的思考。
説實話,均平村于2012年被自治區級確定為貧困村,經過兩任第一書記近4年扶貧攻堅,除了水、電、路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外,村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很大提高。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並非均平村地處偏遠、生産生活條件惡劣。該村距離縣城僅2.5公里,有藤容二級公路穿村而過。全村1892戶,總人口 6753人,水田2876畝,旱地1054畝,山林面積10870畝,相較那些偏遠的山區貧困村,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優越。也並非上級各部門扶持措施不得力。每年各部門投放到該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扶貧、貧困救助的資金都在300萬元以上。究其原因,在於這個村長期以單一的務工經濟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佔40%以上,有務工人員的家庭很容易擺脫貧困,而家庭人員為老、弱、病、殘、學的,若靠單一的水稻種植,僅能解決吃飯問題,很難走出生活的困境。2015年底精準識別出來的292戶貧困戶,大都是這種狀況。儘管每年上級扶貧部門都安排了産業發展項目,從養雞、養豬、養鴨到水果種植等,這些貧困戶都嘗試種養過,但至今沒有幾戶因此而擺脫貧困。
在近兩年的扶貧工作中,我通過與村幹部及貧困村民深入接觸了解到,要讓整個村的貧困戶徹底擺脫貧困,不能單靠外出務工,上級的扶貧舉措也不能靠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應該改變扶貧思路,採取有效舉措,培育更多紮根本村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戶戶可參與的産業項目,讓貧困戶有穩定的産業和收入。如此,方可確保貧困戶真正脫貧和不易返貧。
連續幾年,中央1號文件均提出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所謂新型職業農民,用通俗的話説就是主要收入來自農業,並且能適應新的市場變化和競爭的人,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人等生産經營型農民;農業工人、農業僱員等專業技能型農民;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等社會服務型農民。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並讓他們在扶貧攻堅中發揮領頭雁作用?一方面,精準了解每一個貧困村的産業發展特點,把脈脫貧方向,整合人社、農業、畜牧、林業、科協、工商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明確培訓重點,選準對象,有成效地培育一批適應本村産業發展需求的職業農民;另一方面,要出臺相關政策,吸引外出打工創業的能人返鄉從事農業産業開發。特別是對有意發展規模化種養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産品深加工等的經濟能人,給予資金、土地流轉、技術等全方位的扶持和幫助。資金上的扶持可按照吸納本村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進行考量,多接納多扶持,以激發這些經濟能人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作者為廣西藤縣縣委組織部派駐新慶鎮均平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