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秦皇島男子在外闖蕩20年 返鄉創業引領鄉親致富

三農 秦皇島日報 2016年02月06日 09: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外飄蕩20餘年的馬紅回家了。

  馬紅的家在秦皇島盧龍縣印莊鄉四家營村。這裡具有大多數鄉村的普遍特徵:青壯年外出打工,去城市追尋更美好的生活,老幼婦孺留在家裏守護著口糧地,種些容易打理的玉米等莊稼。

  那麼,為什麼回來?馬紅有自己的打算。

  17歲離家,當過兵,做過國企員工,下海經過商,兜兜轉轉,除了積累起日益豐厚的“家底”,馬紅談得更多的還是眼界開闊了。伴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他就琢磨:“我是不是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做些什麼?”

  馬紅説:“這些年,我總會想起故鄉,那個雖然貧瘠,卻養育了自己的家。以前都是逢年過節回家,每次也就待個十天半個月,在父母跟前盡盡孝。現在49歲了,年齡大了總會懷舊。”

  是的,他要回鄉創業,帶鄉親們致富。

  想法有了,怎麼幹就成了大問題。馬紅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印莊鄉原黨委書記楊國海。

  突然有人找自己主動提出拿錢搞鄉村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楊國海感動之餘,便立即著手幫著馬紅張羅,目標選擇了很有發展潛力的設施農業。

  “我以前是搞工程的,那時候只要經營管理到位,不出安全事故,錢就掙到手了。現在跟土地打交道,我心裏沒啥底兒。要是沒有楊大哥跑前跑後地張羅學技術、找銷路,我其實還在猶豫。”馬紅説。

  讓馬紅印象最深的還是在楊國海的帶領下,去山東萊西考察大棚種植。

  “開車到了萊西境內,道路兩側綿延40公里全是種植大棚。那裏家家戶戶全年在大棚裏幹活兒,人家一年掙的錢抵咱們村民三五年掙的。”除了震撼,馬紅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將先進的種植理念和技術學以致用。

  村裏人以往都是種紅薯、玉米,不懂大棚種植技術,一年辛辛苦苦掙那點兒錢,誰會輕易拿出來建大棚,都怕打了水漂!大家不是不想多掙錢,是不敢呀!

  馬紅覺得在鄉村搞建設,還得發揮&&示範作用。自己做好了,主動入夥的人肯定會多起來。2015年3月,他拿出80萬元,開始在流轉到的80余畝土地上“大興土木”。

  沒多久,22個大棚在村北曾經的玉米地裏拔地而起,從山東引進的新品種西紅柿在此落戶。“這個品種質量好,能賣上價。我們的西紅柿往南方銷,但是那邊去年雨水大,西紅柿有些滯銷,雖説價格不高,不過別村賣三四毛錢一斤,我們能賣到六七毛,最多能達到一塊錢呢。”馬紅説,大棚西紅柿加上新品種茄子,當年他就有了不錯的收入,最主要的是他雇傭的工人一年工資收入30多萬元,而這也是他非常看重的。“來幹活的都是鄉里鄉親的,能給大家帶來收益是最重要的。我現在是這個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致富更成了一種責任。”

  由於剛剛進入種植領域,馬紅還處在逐步摸索、積累經驗的階段,成功的地方就加大力度推廣,失敗的教訓就深刻汲取,不再重犯。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他説這些都是自己的財富,是自己必須要經歷的,但心中做大做強産業的信心一直沒有丟。

  在馬紅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村北的大棚區。讓人詫異的是,大棚裏全是凍壞在地裏的大白菜。“我們琢磨著城裏人都有買冬儲菜的習慣,拉一車白菜去市裏去賣,可是我們想錯了,現在不少城裏人都是一棵一棵地買。在外面凍了一天,一車白菜也賣不出去多少。你看,這些全爛在地裏了。”大棚邊一位幫忙管理的村民馬軍説。

  除了這些大白菜是摸著石頭過河買來的經驗教訓,還有香菜。“本以為臨近年尾香菜能賣得貴一些,我們就種了兩個大棚,誰承想種早了,到賣的時候就長老了,賣不上價了。”馬紅補充道。

  “我琢磨著今年得把冷庫蓋起來,多請技術專家指導,這樣就能避免之前説的那些‘事故’了。”馬紅説,他還要多流轉些土地,建暖棚,建高標準棚,這樣就能一年四季都能忙活起來。

  當然,在村裏搞種植只是馬紅的第一步,他還琢磨著把靠農家肥培育出來的蔬菜放到網上去賣,還要搞特色養殖,多條腿走路。

  四家營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屬於印莊鄉農業産業園區的一部分。這個産業園區去年被認定為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定位是“有機農業、循環經濟、生態富民”,擬培育10多家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培養百名經紀人、培訓千名農村實用人才,最終形成“種養+循環”的完整産業鏈。馬紅的創業思路,自然離不開園區的謀劃與思考。

  印莊鄉黨委書記田國英介紹,鄉里下一步將繼續圍繞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和食品加工業四大主導産業,鼓勵園區內農民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區域化佈局、特色化發展、産業化經營、立體化保障為思路,以高産、優質、生態、安全為要求,以促農增收為目標,全力打造盧龍北部農業大鄉。

  秦皇島市已有18個農業産業化示範園區和1個葡萄酒聚集區。“十三五”的首個年頭,秦皇島市還會加快推進産業聚集,科學制定園區發展規劃,合理設置規劃區、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鼓勵産業關聯度高的中小企業向園區集聚。重點培育和發展農産品加工園區,逐步形成産業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抓好園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合理配備資源要素,健全服務體系,全力做好承接京津功能疏解的準備工作。

  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但隨著生産模式和方式的轉變,土地的産出效益卻發生了巨變。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生産”出現代農業産業園,現代農業産業園又可以不斷“孵化”創業&&人、家庭農場、合作社。不難看出,適度規模的農業園區的確是農民致富的“聚寶盆”之一,創業者們在鄉村的土地上勢必大有可為。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