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甘肅張掖將成為世界玉米“種子矽谷”

三農 中國農業信息網 2016年01月22日 09:2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甘肅張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科技部于2015年2月批准建設的第六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園區總面積100萬畝,核心區6萬畝,位於臨澤縣;示範區94萬畝,分佈在張掖市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的26個玉米制種鄉鎮。

  園區規劃總體佈局為“一園三區五大工程八大支撐體系”。“一園”即玉米種子産業園,“三區”即核心區、示範區、輻射區三個功能區,“五大工程”即玉米種子科技創新、種子生産、種子加工、種子儲運、副産品綜合利用等工程,“八大體系”即種子監管、耕地質量保護、有害生物預警及防控、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機服務、土地流轉服務、基層農技服務和金融支持體系。以種子産業園區和“四化”制種基地為核心區,臨澤、甘州、高臺三縣區為示範區,輻射河西走廊和新疆、全國玉米生産省、中亞的三區聯動機制,帶動玉米種子産業快速協調發展。以“五大工程”和“八大支撐體系”為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玉米種子生産基地。

  園區以玉米制種為主導産業,具有高端、高效、高輻射的顯著特徵。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張掖市已初步確立了全國玉米種子産業發展的核心地位。

  園區總投資28.26億元,已完成投資22.46億元。新增投資5.8億元,建設期為3年,即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園區建設任務完成後,再用3年(即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時間發展壯大,使其達到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目標。

  園區內現有10.6萬農戶參與種子生産,佔全市總農戶數近60%。農民年人均玉米制種純收入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主産區農民人均玉米制種收入達40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部分主産鄉(鎮)村制種綜合收入比重達到80%以上。

  園區現入駐玉米種子加工企業59家,引進14家“中國種業骨幹企業”,加工能力達到5億公斤以上。

  園區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左右,種子産量3.7億—4.6億公斤,種子發芽率95%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制種基地。玉米制種訂單生産面積和標準化生産技術推廣均達到100%。玉米種業已成為全市産業化程度最高、聯絡農戶最廣、農民收入比重最大、農業效益最為顯著的支柱産業和“黃金産業”。制種面積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位居全國第1位,玉米種子産業專業化基地已經形成,佔全國玉米種子總量的40%以上。

  園區先後與國內外10多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校區合作,建立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特色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臺11個;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業示範基地10個,選聘科技特派員累計達到1400名;各類。科技推廣服務機構432個,建成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站點153個。園區核心區建成的張掖種子大廈已經投入運營,具備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種子産品展示、質量檢驗檢測、電子商務平臺、質量追溯系統的綜合能力。

  園區內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品種的制種企業不斷增多,同時本地企業不斷加大新品種研發力度,先後培育出玉米新品種36個,增強了地方制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南繁北育,先後培育出國審品種13個,“優質多抗金凱系列玉米新品種選育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列入國家生物育種高技術産業化專項。

  園區玉米種業全産業鏈基本形成,玉米制種産業有效帶動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物流、電商、旅遊服務等産業的快速發展,形成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加工業—營銷業—旅遊業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張掖模式”,促進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目前,甘肅張掖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在努力把張掖綠洲灌區建成世界玉米“種子矽谷”,並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潮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