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甘肅隴南:油橄欖成為農民致富樹

三農 中國青年網 2016年01月21日 14: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它不僅綠化了山川,還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樹,承載著幾十萬百姓對新生活的希望。”因為一種獨特的樹種的推廣,近些年來,甘肅隴南的大山明顯綠了,農民也逐漸富起來了。

  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從阿爾巴尼亞引進油橄欖,上世紀70年代隴南試種成功,2015年隴南武都區油橄欖種植遍及全區。“油橄欖綠化了隴南的大好山川,更填充了農民的錢袋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樹’。”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説。

  生長環境優越,油橄欖成致富樹

  在隴南的大山裏,44歲的朱玉忠是最早嘗到油橄欖樹甜頭的農民。

  10年前,朱玉忠響應政府號召,將原來種小麥、苞谷、馬鈴薯的山坡地全部改種了油橄欖,海拔超過1200米的山地則種上了花椒。他是全村最早種植橄欖樹的農民。

  自種植到挂果的8年裏,每畝橄欖樹能享受政府提供的每年300元的補貼。去年,朱玉忠家的4畝油橄欖樹共採摘鮮果1噸多,當地油橄欖加工企業以一公斤6元的價格上門來收,光油橄欖他就掙了7000多元。

  “油橄欖不打農藥,採摘也比花椒省力。”在朱玉忠看來,油橄欖好料理,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能外出打工,“種田務工兩不誤”。

  以前種糧食,得按時澆水、除草、打藥,全家人一年四季都綁在山裏;如今,種了油橄欖,朱玉忠老兩口就能照看好,兒子就“解放”出來,在外打工一年能多掙兩萬多元。

  這兩年,朱玉忠將原來的土房子全部拆掉,重修了一院磚瓦房。“政府給了兩萬元,無息貸款3萬元,剩下的都自己掏了。”如今,除了看護好橄欖園,他就抱著兩歲大的孫子,享受著天倫之樂。

  在朱玉忠所在的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朱能村,如今家家戶戶都種上了油橄欖。“全村159戶人,種了1200多畝油橄欖樹,在挂果前,還給補貼哩!”村主任鞏順林説,油橄欖加上花椒、務工,朱能村每戶年均收入兩萬多元,很多人家都已蓋了新房,有些家裏還買了小汽車。

  油橄欖樹是古老的樹種,原産小亞細亞,後引種到地中海沿岸,中國也有8個省份種植,其中,以甘肅隴南種植規模最大。

  地處白龍江河谷以西,青藏高原東緣,隴南自然環境優越,境內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個優質水資源保護區。白龍江河谷把南方暖濕氣流送往武都腹地,隴南山谷春早冬短,是優質橄欖油的絕佳産區。

  理化數據顯示,隴南所産橄欖油單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人體健康成分含量高,多項指標在同行業具有明顯優勢,被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龍頭企業帶動,油橄欖成富民産業

  在武都區,發展油橄欖産業,與一家兩代人的創業經歷密不可分。

  1993年,李慧和丈夫辭職下海創業。開始,夫妻倆做醫療器械、礦産等生意,積累了一些資金後,決定“要做一些有長效的生意,既能改變當地生態環境,又有經濟效益”。

  從1997年起,李慧召集了一班人馬,進駐佛堂溝,開始在荒山上種油橄欖樹。“沒有水,就打井修渠;沒有電,就從溝外拉線通電……”10多年裏,李慧硬是在荒山上成功種植了數千畝油橄欖,被授予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綠化十大“女狀元”等稱號。

  在上世紀90年代,武都區油橄欖加工技術還很薄弱。“當時只有一個小廠子,用的是最古老的榨油機,一天榨不了1噸油。”隨著油橄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已有的加工能力已不能滿足産業發展需求,李慧想到了自己辦加工廠,擴大生産規模。2000年,她引進進口油橄欖加工設備。與此同時,隨著油橄欖經營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日漸顯現,在武都區,很多農民都開始種植油橄欖。

  進入新世紀,武都區政府在退耕還林中積極引導山區農民種植油橄欖,全區油橄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加工需求也在增長。從2009年到2010年,李慧又從德國引進兩套先進的加工設備,日榨油橄欖鮮果達到400噸;去年,從法國引進生産線,日榨油橄欖鮮果達到600噸。

  2004年以來,學法律出身的女兒劉玉紅開始全面加入李慧的油橄欖事業。這些年,劉玉紅致力於規範生産加工的過程,進一步提高了隴南油橄欖品質;與此同時,投入精力進行油橄欖産品市場推廣。

  受益於李慧等一批油橄欖産業先行者的帶動,武都區農民的橄欖鮮果都能賣個好價錢。近年來,武都種植油橄欖的農民越來越多,全區13個鄉鎮,75個行政村,有14.5萬農民種上了油橄欖,種植面積達36.2萬畝,佔全國總面積的61%,鮮果出産2.3萬噸,佔全國的91%,出油達3500噸,佔全國93%。武都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橄欖之都”。

  情係萬千農民,橄欖産業需創市場開銷路

  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國有4萬噸的橄欖油需求,武都區作為國內主産區,産量只有3000多噸,國內大部分橄欖油都從國外進口,隴南橄欖油市場空間很大。

  武都區外納鎮黨委書記劉維緒一本橄欖賬算得很清楚。“自從退耕還林種橄欖樹以來,農民增收很明顯。”他説,如果能確保水肥,及時加以修剪,橄欖樹的收成就有保障,且和傳統的農作物相比,橄欖果價格高,農民受益明顯。

  外納鎮一邊加大推廣力度,引導農民種植橄欖樹,綠化荒山;同時,面對山地缺水的實際困難,積極協調水利部門和橄欖加工企業,加大外納山區灌溉扶貧工程建設。去年以來,外納鎮4個村建成了水利提灌工程,從白龍江流域提灌520米,農民可以實現現提現灌。

  在外納鎮崖角村都路坡社,農民趙志村種了5畝橄欖樹,去年産了兩噸鮮果,收入1萬多元。自從10年前種橄欖樹以來,趙志存看著昔日光禿禿的山坡一天天綠了起來,同時,自己的錢包也一年比一年鼓起來了。“現在(種橄欖樹)比以前種莊稼好10倍。”他高興地説。

  去年崖角村修成了提灌設備,趙志存感慨萬千。上世紀70年代修的水渠至今還在滋養著村民,但這些年農業用水增加,正當大夥兒為橄欖樹的灌溉發愁的時候,今春就能用上提灌來的水。“今年的收成肯定比今年好,我們很有信心。”他高興地説。

  以往,武都橄欖油的銷售主要集中在隴南及甘肅省,油橄欖加工企業産品銷售基本不存在問題。但隨著近年來橄欖樹的大量種植,橄欖油産量不斷增長,隴南市及甘肅省內已難以完全消化産量。

  “很多人不知道國內還有油橄欖,更不清楚隴南的油橄欖品質如此之好,(油橄欖)的確是個好東西,但也存在‘身在深閨人不知’的問題。”油橄欖牽涉千家萬戶,事關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國內油橄欖市場佔有率低,消費者知曉率不高。在劉玉紅看來,這是壓力也是動力。

  “儘量降低成本,促進橄欖系列産品的多樣化和市場的群眾化。”李慧認為,隴南油橄欖亟待轉型升級,開拓更大的市場。為此,當地政府和企業已行動了起來,去年9月,武都區政府組織相關企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開展了油橄欖相關産品的推介會,面向全國推介隴南油橄欖;同時,油橄欖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將通過電子商務等渠道,開拓多渠道經銷格局。在劉玉紅的努力下,目前,除了隴南本地,在蘭州、北京等地,都有了隴南橄欖系列産品的銷售網點。

  “酒香也怕巷子深,武都自然條件優越,是油橄欖生長的最佳區域,油橄欖系列産品品質高,隴南油橄欖要走出隴南、走出甘肅,讓更多的消費者享用中國自己的優質橄欖油,也真正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儘早脫貧致富。”武都區委副書記張書懷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