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無論是政策的制定者,還是農民,在做決策的時候,都面臨信息不對稱的苦惱。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於該《意見》,第八條尤為引人注目。該條目指出,要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包括要大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佈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産等進行物聯網改造等。
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這一條目中的政策,對解決我國當前農業中的難題,如信息不對稱、農産品的價格波動大、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等,都能起到關鍵性改善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阻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於農業做了一個新的論斷,即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
農業産業鏈是從農戶種植、農村經紀人收購開始,然後到小的貿易商收購,再匯集到農産品基地,爾後向各個下游支線延伸,包括流向養殖業,或者流向加工廠加工出食品來,最後到達終端的消費。在這條産業鏈上,面臨著方方面面各種複雜的問題和情況。
“無論是政策的制定者,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家、農民,在做生産決策的時候,都面臨著很多苦惱,第一個苦惱就是信息不對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聖平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農業貿易鏈冗長、信息不對稱,因為每個種植者和生産者往往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獨自地種植和生産。很多如“姜你軍”、“蒜你狠”等現象均反映了在信息不對稱中,種植者和生産者有的先種了、生産了;有的今年沒趕上,錯過了好年景,結果第二年就一窩蜂地種植、生産。最終導致了一會兒買得難、一會兒賣得難。中糧招商局糧食交易中心總經理杜峰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信息不對稱是整個農業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情況,收購端也是一樣。”
此外,眾所週知,農産品跟供給有更大的關係,而供給又跟天氣相關。張聖平指出,天氣一變動,農産品的價格也容易跟隨天氣波動。如何減少農産品的價格波動,也是一個要解決的難題。
還有,從消費的角度看,居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疑慮也是農業現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現在這麼多年了,儘管大多數乳品企業也很努力,但可以看到,信心喪失之後要重拾回來還是非常艱難的。
“互聯網+”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這些影響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困境和難題怎麼解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現代化要推進,就要創新思路,而創新思路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互聯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指出。葉興慶是在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的題為“互聯網+農業——小康社會之翼”的論壇上作上述表述的。葉興慶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要用“互聯網+新的機遇”來改善農業,來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葉興慶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其實與《意見》提出的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是不謀而合的。他還解讀了《意見》的實施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以及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葉興慶認為,隨著《意見》的實施,首先是農業生産環節有望“智慧化”,包括大田、設施園藝、畜禽養殖,在生産過程中運用互聯網技術,這樣至少可以做到減量降耗。
“當然更多的是電子商務。”葉興慶表示,小批量的、特色特別鮮明的産品,在傳統的流通業態下沒有競爭力,但是若通過互聯網而採取這樣一種新的流通業態,能夠使其競爭力顯著提高。比如説,電商扶貧就是,邊遠地區交通不便但産品特別有地方特色,儘管批量不很大,如能通過電商是有利於提高競爭力的。
對於消費者普遍擔憂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葉興慶認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現在業內正在推行一種‘掃描溯源’的辦法,比如用手機掃描一下産品,那麼該産品是哪來的、哪個地方生産的、是什麼品種、用了什麼農藥等問題一目了然。”葉興慶説。
“當然,這還是不能完全消除消費者的疑慮。”葉興慶説。“‘十三五’期間,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要更多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這些新技術。我們了解到,最新的進展就是‘互聯網可視化’,即把整個生産的鏈條、質量安全控制的過程採取措施讓消費者能夠全程看到。已經有很多企業正在這樣做,把生産的全流程通過可視化的技術,讓消費者能夠看到,盡一切辦法打消消費者的顧慮。”
關鍵在於政策如何落地
再好的政策,最為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而落地目前一個最為關鍵的就是硬體建設,這是農村、農業能夠越過“數字鴻溝”的基礎。葉興慶表示,接下來應該把農村的互聯網設施、電商的基礎設施、運營中心、服務站儘快建立起來。“這些要成為‘十三五’期間,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來降低農業現代化的成本。”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大數據。專家表示,大數據的關鍵是要有數據,數據要互通,可是現在數據往往掌握在不同的部門之間。農業生産離不開土地,國家層面的土地數據也很多,如土壤污染基本數據、土地耕地質量普查數據等,卻都分散于不同的部門。“所以我們希望所有的數據能夠打破部門之間的藩籬,能夠整合起來,這樣才能為整個互聯網來改造農業,提供數據支撐。”葉興慶説。
作為企業經營者,杜峰也提出了他對政策如何才能落地的理解和實踐。他認為,信息鏈、物流鏈、金融鏈、資産定價鏈“四鏈合一”才能解決農産品跟互聯網結合的問題。“信息鏈方面,我們正在全球範圍內走兩條路,一條是信息逐步往下走,讓大家都了解全球各方面的信息,並以此來理解市場,另一條是信息直接切入交易,讓交易從虛擬成為實際。”
在介紹物流鏈方面時,杜峰説,“我們提供的物流路徑和方式,就將像高德地圖提供線路一樣,提供三種選擇:一種是最便宜的物流路徑,一種是最快捷的,還有就是又快又便宜的。”
“至於資産定價鏈,我們想打造一個中間市場,有點像期貨市場,有的産品當時就可以拿到,而有的我們設計了半個月的合約,也就是説産品在半個月之內可以拿到,這樣會減少農産品運輸過程中的再運輸,而這時就需要一個保值工具,即資産定價供應鏈。”杜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