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湯儉民:他讓農民生財有“稻”

三農 農民日報 2016年01月06日 10: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湯儉民是湖北省孝南區的一名農技員,也是一位香稻育種專家。水稻育種是一項週期漫長、培育環節複雜、見效極慢的工作,需要心無旁騖、潛心鑽研,才有可能育出品種。湯儉民説,既上此船,絕不踏彼船。於是他自立誓言:拙守農門,抱定香稻,從一而終。

  湯儉民一年四季約340多天在農田度過,比一個農民下田時間要多若干倍,這是因為冬天農民不下田,他要到海南下田。

  湯儉民説,最難的事有四件:一是播前清種。一萬多份種子的裝袋和登記,日夜趕也得10多天。而且要吸進種子上的很多灰塵。所以每次清種後,他都咳嗽不斷,對身體摧殘極大。二是在田間打圍隔離制種。每遇雷雨交加的時刻,他不是呆在室內,而是往田裏跑,怕風雨吹垮圍子,以免品種間串花授粉“私定終身”。三是孝感的7~8月中午,正好水稻開花,他每天此時要給數百對“婚配”稻株進行人工授粉。而此時正好是烈日如火、上曬下蒸、暑熱難擋之時。而他卻要忍受熱、累、饑、渴,忙到下午1點以後才能回家吃中飯,每次到家都是衣衫透濕。四是鑒別稻米香味。一般育种家是用眼和手育種,他除此以外,還要用嗅覺和味覺來分辨稻的香味。因為目前還沒有測試香味的專門儀器,只有靠他的感覺。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長期在水田工作,湯儉民四次染上了血吸蟲病。每次住院醫生都告誡他,再不能下疫水了,家人也都勸他放棄育種。“從事水稻工作,不下水,怎麼作試驗搞推廣呢?”

  在湯儉民辦公室裏,堆滿各類育種材料和種子,上面插滿標簽。“從播到收,不能有絲毫差錯,每份材料記錄和選收,都得親手做。”湯儉民説。

  本報記者簡承淵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