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評論員
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是新形勢下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主動選擇,也是農業轉型發展中問題倒逼的必然結果,更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課題和任務,對於農業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乃至推進農業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加強“供給側改革”,它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是相對於需求側改革而言,強調要在供給端化解過剩産能,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産業向中高端邁進。作為第一産業的農業,實際上也面臨著在供給側深化改革的要求。過去十幾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業存在諸多矛盾和現實難題,表現在結構方面,主要在供給側。一是有效供給沒能很好適應需求變化,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現象沒有明顯改觀,導致農産品供給出現結構性失衡;二是不合理供給結構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林地、草地、濕地被過度開墾,地下水超採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尤其是隨著國內外整體經濟形勢變化,農業內外部環境都面臨巨大壓力,迫切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産,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産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特別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所謂去庫存,就是要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産品庫存量。以前,這個問題一直在工業領域比較突出,如今農業也存在去庫存的強烈需要。對一個人口大國而言,一定規模的糧食儲備必可不少,但是現在糧食庫存過多,不僅影響市場價格回歸合理水平,每年還需要大量利息費用補貼,長期存儲還導致質量下降、虧損嚴重。現在糧食加工企業普遍開工不足,要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産,加快糧食加工轉化。去庫存,短期看來可能要付出一定代價,但實際上是把潛虧變成明虧,長期看還是划算的。
降成本就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降低生産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當前,生産成本高企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産中的一大頑疾,不僅進一步加劇國內外糧價倒挂,同時大量農藥化肥不合理使用帶來成本和生態雙重壓力,也危及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探索適度規模經營的多種實現形式,尤其在糧價下跌的情況下,要更重視農民合作社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育,通過創新經營體制機制為供給側改革夯實基礎。
補短板就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産品的生産。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産品供應從數量上來看,豐富充沛,但是一方面從長遠發展來看,由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足、農機裝備水平相對較低、抗災減災能力不強,我國糧食安全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刻,必須加快補上這些短板。另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農産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質量和效益不高的短板愈加凸顯,以至於到國外搶“洋奶粉”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當前我國農業生産要由過去數量為先轉到質量數量並重上來,要認真研究並積極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變生産供給為有效供給,著力提高農業供給的效益質量和安全水平。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當前正值産業升級、消費升級、品牌升級的重要時刻,這為我們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機遇,我們要把眼光放得遠些,思路開得廣些,樹立食品安全觀,綜合考慮糧食及其他各類食品的供求平衡。不斷優化産品結構、生産結構、産業結構和生産力佈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大力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開發利用一些宜農、宜林、宜牧、宜漁的新資源,向農業的深層次、多層次進軍,以適應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始終堅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能突破。要保稻穀、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産能,保主産區特別是核心産區的糧食生産,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實行價補分開,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農民由政府補貼,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但供給側改革歸根結底是生産經營主體的事,要讓市場導航,農民把舵,政府主要起護航作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農民、農業工作者、基層幹部,可能都要經歷一定的陣痛,我們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但是更要有對發展前景的光明預期。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對於需求端的進一步調整也不能忽視,要深入研究需求,及時把握需求變化,切實做到精到了解、精確定位、精準發力,不斷改善供給、提升供給,不斷引導需求、創造需求。要堅持供給和需求相輔相成、兩面發力,既要培育壯大“新動能”,也要升級改造“舊動能”。
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是現代農業發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局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們要深入領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從長遠著眼、從眼前入手,以市場化、國際化、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謀劃現代農業發展,穩紮穩打、蹄疾步穩地推進供給側改革,使農産品供給更加有利於資源優勢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更好地滿足農業轉型發展的需要,努力實現更有效率效益、更可持續的供給,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