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大學生返鄉種梅樹 一年純利20萬

三農 四川農村日報 2015年12月29日 09: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分享到:

  黃海(左)和愛人一起為致富青梅樹挂羌紅,期盼來年豐收。 江維 攝

  □江維 本報記者 劉鑫

  黃海,綿陽市平武縣平通鎮桅桿村人,畢業于綿陽市農業學院。2011年,他放棄在成都穩定的白領工作,返鄉種梅樹創業。如今,他的“倚梅春香園”産業鏈基本形成,春季看梅花,“五一”摘野菜,夏季採果梅……此外,青梅酒、梅幹、話梅、陳皮梅等系列青梅産品更是一應俱全,年純收入達到了20萬元以上,並幫助了一批鄉親脫貧增收。

  朋友圈引出創業商機

  “其實邁出第一步,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12月21日,談及自己返鄉創業的經歷,黃海笑著説,“真的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

  2010年春節前後,黃海帶上愛人回家過年。他的家鄉桅桿村,此時青梅花蕾含苞待放,幽幽清香隨風飄送,黃海拿出手機發了條微信到朋友圈——“我的老家美吧!”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很多朋友以及朋友的驢友、攝友,都打來電話,“這是哪兒?我們想來耍”……黃海這時候意識到家鄉青梅樹、青梅園“有搞頭”。

  黃海上網查了查資料,發現原來家鄉種植青梅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梅樹、梅花、梅果、梅産品為主要內容的“梅文化”保存延續600餘年。其中果梅歷史悠久,“平武鴛鴦梅”、“大青梅”為本地特有珍稀果梅品種。

  “一棵青梅樹,好一點兒的能賣到四五千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回村裏種青梅樹創業去!”黃海説。

  一年四季都能找到錢

  2011年,黃海開始走上了返鄉創業路。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創業並不局限于種樹苗,而是搞起了集種植、加工、旅遊為一體的“倚梅春香園”。

  如今,行走在黃海的梅園中,不同品種的梅花陸續盛開,遠眺呈現落霞般花海的壯觀景象,近觀各式造型獨特的梅樹生長在石縫間,顏色、樣式各異的梅花品種應有盡有,美不勝收。

  黃海説,現在 “倚梅春香園”經濟發展模式已基本形成:春季看梅花,“五一”摘野菜,夏季採果梅,老年人還可以上山避暑。同時還建設了車間對梅果進行深加工,青梅果不僅可製成青梅酒,還可腌製成梅幹、話梅、陳皮梅、梅醬以及罐頭、果脯等,“可以説一年四季都能從青梅樹上找到錢”。

  與此同時,在綿陽經濟圈輻射帶動下,平通鎮抓住災後重建機遇,積極利用生態資源脫貧致富。萬畝梅林破土而出,並注入傳統文化,打造了牛飛村“走馬羌寨”、白馬山寨、平通梅園、豆叩採茶制茶體驗等一批極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黃海的“倚梅春香園”也跟著受益。

  村支書曾俊華説,現在全村上下圍繞 “青梅樹”做文章,發展了42家農家樂,“梅林經濟”更是駛入了快車道,2014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1.1萬元。收入最多的一戶一年下來能有 20多萬元,“黃海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