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大家都知道,這個會議跟來年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説的小一點,關心經濟就是關心咱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背景資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它的任務是:總結當年的經濟工作成績,分析研判當前國際國內經濟情況形式,制定來年宏觀經濟發展規劃。每年會議召開前,中央領導同志要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調研,研究經濟政策,因而也被認為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那麼,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跟咱農民朋友密切相關的事情有啥呢?咱們可以條分縷析地來看一看,特別是要聽聽農民怎麼説。
一、農業既要規模化 也要綠色産業化
會議提出:要加大優化産業結構,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産,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
農民觀察:農業現代化應政策聯絡實際
河北滄州農民王長勝,辦了個農機合作社,在全縣範圍內作業,並參加過多次跨省作業。在他眼裏,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實現規模化,也要實現綠色産業化,更要政策聯絡實際。
王長勝:現代農業是一個規模農業,首先是種植規模,表現在硬體設施上是連片的、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再就是,做到有機肥的利用,綠色和環保的農業。農民的意願和中央政策完全步調一致的,關鍵是中間落實。現代化農業不能完全按照既定政策,要一事一議,一村一議。比如,我和鄰村,他那裏種水稻,來到我這裡就不一定適用。
專家解讀:未來農業主要問題是質量和效益
黨的十八大就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而長期以來,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未來,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補齊四化的“短板”,需要農業生産實現由量向質的轉變。
姚景源:農業要由傳統農業走到現代農業。現在的問題主要不是産量的問題。是質量和效益問題。就是怎樣使農業的産出能在穩定數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提高質量和效益,進而使農民進一步增收,也就是説,使農産品有更多的附加值和增加值。這又涉及農業的生産方式問題和諸多科技問題。應當説現代農業是中國農業的根本發展方向,確實應下大氣力解決這個問題。
二、讓農民進城買房:農民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會議提出深入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産市場。要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
農民疑慮:進城買房很不現實
來自湖南永州的農民工張劍,在深圳打工將近十年了,如今他已經做到了一家雜誌的編輯,月薪六千多。他自認已經進入白領行列,但是説起在深圳買房,他還是覺著很不現實。
張劍:就目前的形勢看,農民工在城裏買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城市裏提供的都是環衛工、快遞等低工資的工作,普遍工資不高。鼓勵我們在中小城市買房,但中小城市沒有就業機會,很多人在縣城買了房子,但還是要去深圳、廣州打工。能就業的地方,如深圳,一套房子三百多萬,我們買不起。
專家解讀:政府應想辦法幫農民進城買房
能就業的地方,買不起房子;買得起房子的地方,又缺少就業機會。這是城鎮化過程中一對現實的矛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指出,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政府出面,探索提高進城農民工購買力的途徑。
葉興慶:政府在這中間能起到什麼作用?一是盡可能地把進城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的保障範圍。可以用住房公積金、包括住房公積金貸款,幫助一部分對未來有穩定預期、願意在城鎮生活的農民,讓他們有購房的能力。第二,農民配置農村的宅基地、農房,在城市買商品房時能夠相應地扣減土地置放金,這樣就能夠降低農民在城裏購房的成本。上海、重慶很多地方也在做,這是政府幫助、提高進城農民房屋購買率的很重要的創新性做法。我想這方面應該有這個潛力。
中國著名房地産專家、清華北大MBA總裁班教授陳俊認為,幫農民進城買房,這是把市民和農民一視同仁的表現。
陳俊:政府幫農村居民在城市定居的舉動,表明把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當作刻不容緩的大事,已經把農村居民在城市定居和平等對待農村、城市居民當作一項基本國策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這十年來,農村居民日益成為龐大的消費群體。特別是新生代農村居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消費能力不容小覷。幫農村居民在城市定居可以大大增強城市活力,可以增強各個城市的差異化。
三、精準扶貧+社保兜底:7000萬人可脫貧
會議提出:要保障民生,兜住底線。要擴大有效供給,打好扶貧攻堅戰。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
農民困惑:扶貧扶不對人
四川郫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扶貧是當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但讓農民廖萬平看不懂的是,個別地方的扶貧“扶富不扶窮”。在他看來,扶貧不僅要有針對性,更要找對人。
廖萬平:真正貧困的,沒有指標,家裏有樓房的,偏偏有名額。大家對這個不太滿意。真正貧困的,應該從物質上和技術上,政府有指標的話給予幫助,派技術人員指導怎麼幹、怎麼從貧困中走出來。還有個事不平衡,以我們這兒為例,吃低保的就不能有扶貧,如果貧困戶吃了低保,又有扶助,就會有人眼紅,造成矛盾。
專家解讀:可以精準幫扶和社保兜底
今年的中央扶貧會議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所有貧困人口脫貧,所有貧困縣“脫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精準幫扶,兜住底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指出,通過精準扶貧和社保兜底,七千萬人如期脫貧應該不是問題。
李國祥:首先一定要把這部分人準確界定下來,給每個家庭建立檔案,根據貧困戶家裏的資源條件,對其進行扶貧,這就叫做精準扶貧。從全國來看,應該有5000萬人可以通過産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讓貧困家庭能夠脫貧。還有2000萬人口,他們的家庭沒有勞動力,或者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管再怎麼扶貧,也很可能仍然達不到脫貧的標準。這部分的人口就要靠社會保障來兜底了,可以通過提高最低保障標準,提高養老金髮放的標準,還可以相應的增加資産收益的補償、補貼標準,讓實惠保障的功能,保障這2000萬人口如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