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龔鵬王見本報記者楊娟
“豐收的晚稻已全部賣掉,算下來,不僅自己掙了,村民也跟著增收了。”説起這些事,湖南省漢壽縣的大學生村官劉彪心裏美滋滋的。他説,自己心情一美,就想在空曠的田間高聲唱歌。
90後的劉彪是音樂表演係畢業。畢業後的他原本可以像很多同學一樣,站在光鮮的舞臺上從事藝術表演。然而,劉彪卻沒有走尋常路。2012年,他考上了漢壽縣大學生村官崗位,任軍山鋪鎮月明山村村支部副書記。
為何大學學藝術返鄉搞農業?“我是漢壽縣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一直的夢想就是能在家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學藝術是我的愛好,並不影響我的事業。”劉彪笑告訴記者。
擔任村官半年後,他發現由於鎮裏交通發達,打工賺錢多、來錢快,好多老百姓都外出打工了,本村的一些水稻田出現了拋荒的情況,村裏沒有其他的實體企業,要想搞活經濟,提高村民收入,還得在土地上做文章。
從2013年開始,劉彪承包下村裏1000多畝的水田,試圖走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水稻的創業路。他和村民簽訂了為期3年的土地流轉合同,不僅每年給300元/畝的租金,而且國家的糧食補貼全部歸村民,同時,他還聘請村民到他的稻田裏幹活,按人均150元/天的標準發放工資。可剛涉足農業的第一年,就遇到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水稻田因缺水減收或絕收,當年的他虧損了40多萬元,全家陷入絕境。
好心的鄉親們勸劉彪放棄農業這條路,並主動提出土地租金也可以少收或不收,但他沒有答應。
2014年,他從省裏請來了專業技師,還聘用村裏幾個種植水稻的行家裏手作為長期員工,在這一套固定專業班子的打理下,抓好播種、施肥、防病除蟲、抽穗等關鍵環節,這一年他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平均每畝水稻利潤有400多元,純收入達50多萬元。同時,還為村裏30多名剩餘勞動力長期提供工作,全年為100多名村民發放工資17萬多元。
今年在人社部門的幫助下他獲得了10萬元的創業無息貸款,將用於購置幾台機器,今後還打算建一個烘乾場和儲藏倉庫,進一步走現代化的産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