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沙漠裏種出好大米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23日 08:3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鐘欣

  人們一般很難將連綿沙丘與水稻聯絡在一起。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號稱“金沙王國”,然而,今年秋天不少沙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竟是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

  希勃圖村有沙地面積1.9萬畝,這裡正採用“企業+農戶”的形式帶動沙漠水稻發展。11月21日,新中農沙地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紹華站在村裏的育秧室前,暢談新中農的“沙米中國夢”:“我們計劃在五年內逐步實施襯膜水稻項目,在這裡打造全産業鏈農業。以‘純凈沙地種出純凈好大米’為賣點的新中農沙米,現在的網上售價已是每斤15.8元。”

  “今年,我們沙地水稻已經全部按照高於市場價30%的訂單銷完了。”一提起水稻,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希望的田野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韓斯琴格日樂就笑逐顏開。他告訴記者,社員們平整沙丘後,挖出80厘米左右深的坑,在坑底及四壁襯墊塑料膜以防止水、肥滲漏,然後回填沙土修成略高於地面的畦田,再在田旁打井。“我們整地這一項,根據沙丘的高低,政府有每畝2200元到3600元的補貼。據説,一次襯膜大概能用10年,最後能自動降解。”

  去年,白音他拉蘇木政府從黑龍江省五常市水稻研究所引進了“稻花香2號”新品種,開始産量只有500多斤,老韓很不滿意。今年初,他從北京的親戚那裏聽説中國農科院的龍厚茹教授有一種專利肥料,就專程進京找到了神州漢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龍厚茹。今年合作社只使用了禾神元多效微生物菌肥,儘管插秧時間比周邊地塊晚了20天,但秋後測産畝産還是達到了1079斤。

  “看來新品種、好肥料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已經在申請合作社自己的生態大米品牌,也在考慮明年擴大沙地水稻的種植面積。”韓斯琴格日樂介紹説。

  來自北京的仁創科技集團也在白音他拉工業園區內平整沙丘,建起了千畝水稻示範田。富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員採用沙漠沙子為原料研究透氣防滲砂技術,有效解決了沙漠種植淺層地表保水難的世界性難題。這種透氣防滲砂比傳統襯膜技術節水性更好、使用週期更長。

  “開發一畝襯膜稻田就等於增加一畝優質耕地,同時徹底治住一片沙。今年全旗開發的7000畝沙地水稻,已經讓農牧民看到了從過去單純‘防沙治沙’到如今‘治沙致富’的發展方式轉變。”奈曼旗旗長布仁説。

  點評

  沙地裏種出畝産千斤水稻這種近乎天方夜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在現代農業進程中的作用,在沙漠改造中的力量。

  上世紀80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提出了“沙産業理論”。奈曼旗可謂這一産業理論的“熱身者”。

  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到了需要更多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奈曼旗的沙漠水稻探索,不僅證明了農業生産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而且凸顯了特殊條件下發展生態農業給農民帶來的增收效果。

  技術進步未來可期。如果始終保持科學技術的創新接續能力,我們的“藏糧于地”就不一定僅限于耕地,也許還可以藏糧于沙地。讓我們換一種思維看沙漠,尊重自然規律,並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善待沙漠,那麼在沙區做到生態和生計兼顧、治沙和致富雙贏、綠起來和富起來結合就不是遙遠的夢想。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