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種樹三十年 荒山變寶山

三農 經濟日報 2015年12月22日 09: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初冬時節,記者走進河北唐縣西北角的黑角村,只見坡上種滿了洋槐、白楊、椿樹、棗樹、柿樹、核桃樹……良好的植被不僅鎖住了雨水,也為山村招來了久違的精靈——狍子、山雞、野豬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有人看到了下山喝水的梅花鹿。

  黑角村羊角鄉副書記李東明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黑角村有1.6萬多畝山場。30多年前,山上只有幾千棵靠天收的棗樹和柿樹,祖祖輩輩靠山吃山,但不養山。

  村黨支部書記吳大德説,從他記事起,黑角村的山就是禿的。雨季,只要雨大一點就會引發山洪,衝了山腳的護田壩,淤了口糧田,一毀到底。人們只能和窮山惡水死纏爛打,年年月月出大力,可還是窮。

  1983年,吳大德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正當年的他要種樹拔窮根,發動村民的話只有一句:誰栽誰有。

  起步先造“薪炭林”。全村10個生産隊,人均四分薄地。村裏要每個隊拿出最好的一畝地育洋槐。洋槐好活,長得快。吳大德至今記得,10畝苗圃一年出10萬棵苗,一畝山場栽45棵苗,一桶水澆30棵苗;為保活,每棵苗都要給根裹上泥漿。

  黑角村以樹劃線、定標準:全村1500人,一年人均200棵樹的“任務”,黨員必須達到250棵。人心大振,指標也不斷水漲船高。3年間,黑角村挖了30多萬個魚鱗坑,救活了7000多畝荒山。

  從1987年以後,黑角村主攻果林擴植和管理,柿樹、棗樹、核桃成片連方,全村的山綠透了。10年間,全村人均果木達到200多棵,是原來的10倍;僅果品一項人均年收入達到2000元,而過去人們在土裏煎熬一年不過二三百塊錢。

  30多年,黑角村的洋槐、白楊等雜木伐了好幾茬,賣原木和板材,隨伐隨種。家家做飯用煤、液化氣,沒人砍柴了,樹越種越多。這些年果品價格下滑,收入不如以前了,可果樹依然茂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吳大德咬住護林的標準不放鬆。為了保證村民需求,他們專門劃出一塊山地供養羊戶放牧。山上時常有人巡視,周邊村子的羊絕不允許上山,自己村子的羊嚴格限制。

  山茂林豐,根子就在村兩委班子咬定青山不放鬆——原先“誰栽誰有”的合同,在1993年全部經過了司法公證,一百年不變,村集體每年還要核“樹”登記。村裏的幹部和黨員大多是當年的種樹先鋒。

  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唐縣最綠的地方。李東明掰著手指頭算:“全縣森林覆蓋率在20%左右,黑角村所在的羊角鄉能到45%,而黑角村絕對超過70%。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去年僅公益林就給他們村核定了近3000畝,公益林補助的收入對於他們加大森林建設和保護力度是不小的支持。”

  唐縣山區建成了第一個寄宿制小學,正在擴建食堂;幾條上山的水泥路每年都盤升一段;建衛生所、飲水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建護路壩……公益項目年年有,去年山上又種了100畝薄皮核桃。

  年近古稀的吳大德帶著記者爬上山坡。老人説了幾遍:“這不光是美麗!這滿山遍野的樹,承載著30年來的堅韌,凝聚了無數人的心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