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十五分鐘抵一天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21日 09: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彭瑤

  “ 過去一個人一天頂破天也就插一畝秧,現在一台插秧機15 分鐘就完事了。”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對於60 歲的農場主王佔友來説,儘管糧食價格總體走低,但全程機械化的低成本和品牌化營銷的高收益給他吃了定心丸。

  12 月1 日,薄霧瀰漫,山東省沂南縣鑫隆家庭農場的院壩裏碼放的上百噸玉米透著金燦燦的光澤。

  “我就是愛種地。”王佔友笑著説。兒時關於饑餓的記憶,使他對土地充滿眷戀。早在上世紀90 年代,不少村民嫌種地不賺錢,紛紛棄耕外出,王佔友就開始轉包村民的土地耕種,逐漸成為村裏的種糧大戶。地多了,僅靠人力會照顧不過來。2010 年,王佔友買下了村裏第一台大型拖拉機,一天就能播種50 畝,比人工播種效率提升近百倍。

  “我現在流轉了520 畝,全種糧食。小麥、玉米、水稻都有。”之所以敢有這樣的“大手筆”,王佔友坦言那是因為有農業機械當靠山。一台插秧機一天插秧60 畝,一台播種機一天播種50 畝,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一天收割80 畝,一台烘乾機一天烘乾糧食15 噸……在農機具倉儲間,王佔友談起這些“寶貝”的工作效率不無自豪。

  “曬糧食也是莊稼人的重頭戲。現在找塊地方曬也不容易,遇上颳風下雨,就得手忙腳亂搶收糧食。現在有了烘乾機,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了。”

  王佔友種糧種出了門道。他嚴格按照種子、肥料、農藥、管理、耕種收、技術操作規程“六統一”的要求確保糧食的品質,註冊的“溝崖大米”和“黑土湖香米”分獲山東省最具地方特色品牌榮譽稱號和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他的部分優質大米保留了傳統石碾脫殼工藝,“這能很好地保存大米膜,營養價值更高。”再通過全自動色選機對石碾米優中選優,這樣一盒6 斤裝的精裝大米在市場上賣到七八十元還供不應求。

  如今,鑫隆家庭農場已投入近200 萬元購置各類農機具73 臺(套),成為臨沂市首家從播種、收割、脫殼到烘乾、分揀、包裝全程機械化的家庭農場。粗略算一下,今年能純掙50 余萬元。

  “買這麼多農機,也多虧政府補貼的幫忙。”王佔友説,近年自己總共獲得各類農機補貼近40 萬元,今年還得到了秸稈還田補貼和深松補貼3.3 萬元。

  點評

  從一個傳統農民成長為在500 多畝土地上指揮一支“機械化部隊”的農場主,王佔友見證並親歷了中國農業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家庭農場的出現為農機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農機化又為家庭農場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裝備保障。從鑫隆農場的微觀角度來看,表現為節省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産效率;從中國農業産業的宏觀角度來看,農民職業化、專業化進程正在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正在提速。

  如今,王佔友的兩個“80 後”兒女分別幫助父親從事糧食的生産和銷售,有專業知識、有頭腦、有夢想的新一代“職業農民”願意活躍在機械化家庭農場的廣闊土地上,不正是對“誰來種地、誰來種好地”的最好回答嗎?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