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簡承淵
寒冬時節,河北省圍場縣城子鄉的大地上白茫茫一片。國道111路邊的一塊荒地上,城子東升馬鈴薯儲藏庫的招牌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東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排排拱頂非字型貯藏窖群就坐落在這裡。合作社負責人劉小東正忙著打開窖頂上的透氣孔,為馬鈴薯通風。“自從我們建了這個窖,土豆儲存放心多了,什麼時候價格合適就什麼時候賣!”劉小東説,這個窖群貯藏能力有5000噸,建窖一共花了260萬元。
走進貯藏窖,一條通道貫通到頭,48個窖洞分兩邊排開,每個窖洞4米寬,16米長,洞門一個挨著一個,就像城市裏的“筒子樓”。窖洞裏堆滿了土豆,十幾位社員正在分揀。
圍場縣是馬鈴薯種植大縣,年均種植馬鈴薯60萬畝,産量120萬噸,馬鈴薯産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但由於缺乏先進適用的馬鈴薯貯藏設施,豐收不增收的風險在加大。
“不建窖不行啊!過去馬鈴薯賣不掉的時候,只能放在簡陋的土窖裏。不能通風,控制不了溫度,農民有時只能眼看著辛辛苦苦種出的馬鈴薯慢慢發芽、腐爛,白白損失掉,心疼啊!”圍場縣産業辦羅海燕説。
其實,這在我國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現實困境。據測算,我國每年農産品産後損失超過3000億元。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旨在為農民科學貯藏和錯季銷售提供保障,以擺脫這一困境。就在當年,劉小東召集合作社20余名社員合作興建了這些窖。“國家一共補貼了100多萬元。如果沒有這個錢,建庫難度不可想象。”劉小東説,現在自己種了2000畝土豆,一畝差不多能收三噸多,每季窖藏2000噸以上,錯季銷售,扣除貯藏和挑揀費用,一噸多掙400元,就多收入80萬元左右。“今年秋季地頭價4毛錢一斤,現在8毛5,貴了一倍多。”
“新窖代土窖,土豆變金豆。”這是當地農民對新型馬鈴薯貯藏窖的評價。據統計,截至2015年,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累計為農民減損增收9億元,錯季銷售增收45億元。
點評
“新窖代土窖,土豆變金豆。”此言不虛。從故事裏看出,這項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效果突出。
農産品初加工不僅僅是烘乾、貯藏的問題,而是涉及農産品産後凈化、分等分級、烘乾、預冷、保鮮、包裝、儲存等多個環節的産業鏈建設。因此實施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不只是建一個窖、一座庫、一所房,而是要通過建窖、建庫、建房,全産業鏈推動農産品初加工發展,通過主導産業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這項政策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各地實踐中還要進一步聚焦當地優勢特色産業,加強初加工各環節設施的優化配套,全面提升農産品初加工設施水平,更有效地發揮初加工對農業生産和精深加工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