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湯儉民在田間察看水稻長勢。
本報記者簡承淵
冬日,廣袤的江漢平原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霧,村莊若隱若現。麻雀在收割後的稻田裏覓食,時起時落。在稻田一隅,湯儉民和種稻大戶周尚文蹲著,翻看著稻茬。“還好,沒有什麼蟲卵。”湯儉民説,每年香稻收割後,他都會到種植戶的田裏查看一下。
湯儉民是湖北孝感市孝南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35年來,湯儉民先後承擔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有40余項,均圓滿完成了任務。同時,他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開展香稻育種工作,擁有近萬份香稻育種材料,為今後能培育出更好的香稻品種打下了良好基礎。
老湯自認是香稻的爸爸。為了種子,35年來,他像候鳥一樣懷揣種子到處跑,南繁北育。兒子湯耕從出生到參加工作,一切幾乎全由媽媽包攬。談到爸爸的功勞時,兒子給他打0分,卻給媽媽打100分。“毫不誇張地説,他花在育種上的精力超過了撫育兒子的百倍。”同事毛惠民説。
水稻育種是一項時間漫長、環節複雜、見效極慢的工作。特別是在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從事難度較大的香稻育種,那就更需要心無旁騖、潛心鑽研、長期積累、畢生投入,才有可能育出品種。
為育種,老湯拿出愚公精神,10多次秋下廣西,20多次冬渡海南,春節不能與家人團聚;為育種,他把婚齡推遲到了30歲;為育種,他把大部分假節日和業餘時間“賠”了進去;為育種,他多次放棄改行良機、丟失了許多“掙大錢”的機會;為育種,他落得一身的毛病。
通過多年的努力,湯儉民有13個水稻新品種(其中11個屬香稻),均通過了省級以上審定。特別是他主持培育的“廣兩優香66”于2012年通過了國家審定,並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
周尚文是南山區毛陳鎮大橋村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60畝水稻。“這些年一直種香稻,今年畝産1400多斤,比其他稻子收成好。”周尚文説,去年換種了一季其他品種,倒伏了,産量低,收割成本也上去了,沒有賺到錢。“一季水稻,老湯幾乎每週都會來田頭看看,有問題就幫著及時解決。”
“向農民推廣新技術,他們往往害怕失敗而不願接受。為打消他們的顧慮,我的辦法就兩個字:真誠。”湯儉民説,向農民提供絕對可靠的增産增收技術。對農民負責,他心中有一桿秤,那就是他所推廣的新東西,能給自己的父母用,就能給每一位農民用,也就是把農民當父母。在老湯的手機和電話本裏,存儲了2000多個農民的聯絡方式。
站在周尚文家的田埂上,老湯説,他的夢是把豐收佈滿大地,把香飯獻給萬家。今天,培育的品種能這麼受農民歡迎,他覺得這輩子受的苦,受的累,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