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小草莓遇上物聯網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17日 07: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張叢

  入冬,當北方大部分草莓大棚紛紛“披”上草氈“整裝”抗寒時,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安心農場的草莓卻住進了溫暖的“高樓”。這裡的草莓不是種在地上,而是種在鋼架上一袋袋無菌椰糠裏。“這是最先進的三段式立體無土栽培,溫度濕度都靠電腦控制。”農場主許紅民自豪地説。這個採用雙層進口膜覆蓋,佔地約10畝的智慧化大棚,和周圍普通農戶的矮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把草莓種出了“科技范兒”“國際范兒”的人就是“海歸農民”許紅民。2009年,從事國際貿易的許紅民看到在日本銷售的草莓價格比國內高幾倍,就收購了17萬元的草莓出口。結果,因為質量安全不符合標準反被索賠117萬元。憑著多年在日本學習食品安全的經歷,他決定從日本引進三段式立體無土栽培模式,投資1000多萬元回莒南老家種起了草莓。

  從引進脫毒種苗、進口澳洲椰殼粉製作無菌培養基,到安裝水肥一體化灌溉、棚內恒溫系統;從建立一套跨國大棚監控技術,到物理方式調節草莓生長的碳氮比、光照、蓄冷,許紅民的草莓與傳統種植的有太多不一樣。

  每天上午是許紅民最忙的時候,他要到大棚裏收集草莓生長中的溫度、光照、水分、土壤氮磷鉀含量等數據。這些工作要靠一台平板電腦和幾個數據採集終端完成。“原始數據通過一個植物生長環境監管檢測管理軟體傳到國外植保公司,由他們進行數據分析,再把相關對策反饋回來,我按照他們的指令來種植。當然,這種服務是要花錢的。”許紅民説,依靠第三方平臺的分析數據種草莓,能合理掌握水肥藥的使用量,再借助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保證養分吸收,使草莓品質達到國際最高標準。

  大店鎮有悠久的草莓種植傳統,栽培面積達3萬多畝,號稱“草莓之鄉”。許紅民引進的物聯網新技術,使傳統的草莓種植由以人力為中心向以信息和軟體為中心的生産模式轉變。如今,小草莓“漂洋過海”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許紅民的公司也與日本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元旦過後,安心農場自有基地200畝60多噸草莓,將以每噸2700美金的價格銷往日本。

  “不要覺得靠天吃飯就行了,種上種子就能結出果來。其實農業不是那麼簡單,它本來可以做得更好!”許紅民的小草莓迎來了物聯網發展的時代,這讓他感慨不已。

  點評

  草莓鮮果是如何走進農殘控制標準嚴格的日本市場的?當然靠質量。而實現高質量的途徑有許多種。許紅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信息時代依靠物聯網傳遞信息、獲取管理技術的樣本。

  以往,單一的草莓種植戶澆水、施肥、打藥,有的憑經驗,有的靠感覺,標準不一,有時還會導致農殘超標。許紅民利用物聯網新技術把大棚“送”進實驗室,把專家“拉”進大棚,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保證了草莓品質。

  小草莓遇上物聯網點燃的星星之火已現燎原之勢。期待農業物聯網科技之光,儘快成為改變“三農”的新力量。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