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12月14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説起內蒙古阿拉善,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這片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阿拉善帶來了知名度,也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沙塵暴災害。
為防沙治沙,阿拉善右旗的牧民寶花,帶領鄉親們種植萬畝梭梭林,並利用沙漠中的珍貴藥材——蓯蓉,將原本貧瘠荒涼的沙漠變成脫貧致富的黃金大地。
冬季來臨,內蒙古阿拉善的巴丹吉林沙漠顯得異常安靜,連續驅車幾個小時,路上也看不到一個人影,茫茫戈壁上,唯一能給人帶來生機感的只有沙漠中生長的梭梭林。這種植物不僅根莖發達,能起到環保、防風固沙的作用,還能在根部生長出一種名貴的中草藥——蓯蓉。當地牧民説,這裡的人大多是因為銷售人工嫁接的蓯蓉而發家致富的。然而,提到蓯蓉,大家還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一個名叫寶花的女人。
在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提起寶花這個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防沙治沙&&人,寶花對巴丹吉林沙漠愛過也恨過。回想起沙漠給農牧民帶來的苦難,寶花如今還歷歷在目。
寶花:早上走的時候房子還在那,回來的時候房子就沒有了,沙塵暴就給打倒了。大家就早想回家了,不想跟這個地方種了,跟我們一起來的牧民多呢,一共來了80幾戶,最後都跑剩下十來戶了。
2000年,對沙塵暴忍無可忍的寶花開始號召留守大漠的鄉親們,積極利用春秋兩季在沙漠邊上種植梭梭,建立防沙治沙帶。但是和自然做鬥爭的過程卻極為艱難,種植梭梭的辛苦勞動,一陣沙塵暴就可以輕易埋葬。
寶花:鐵鍬挖挖挖,挖到剛挖成溝溝可以淌水了,第二天回去就把那個溝溝風又刮的滿滿的了,還得重新還得挖,剛開始種上長出來這麼高的芽芽就讓沙塵暴打掉了。
經過5年的艱苦奮鬥,2004年,梭梭林的防沙功能終於初見成效。不過這時候,和寶花一起治沙的一些村民卻不願再幹了。
寶花:誰也種不起來,誰也不想種,種五十畝就不想種了,説太麻煩種不上,就不想受那苦,又得挖地,又得澆水,多麻煩。
寶花聽著大家的抱怨,開始尋找帶動村民積極性的辦法。她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老人從梭梭下面挖蓯蓉,在市場上能賣不少錢,於是,寶花和丈夫拿出家裏僅有的1200塊錢,買了10克蓯蓉籽。想試著利用梭梭林進行肉蓯蓉人工嫁接。
寶花:拿來我們就種上,種上我就想肯定不成功,這種上咋能活起來呢,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人家説,你的那個梭梭裏面出來蓯蓉了,我們挖出來看見成功了,別的嘎查上都種開了。2009年我賣了1萬多塊錢,我還沒見過那麼多的錢,咋説呢,比見了爹媽都高興。
嫁接成功後,寶花和丈夫把自己辛苦經營的1500畝梭梭林無償分給了周圍的鄉親們,寶花覺得好事不能一個人佔,得全村人一起分享。
寶花:這個沒什麼不願意啥的,那個時候我一個人種的話,能賣出去麼?咋也賣不出去嘛,大家都種才能把這個東西賣出去嘛,對吧,越來越多好。
2012年,在政府的建議和倡導下,寶花申請100萬無息貸款,成立曼德拉育肥山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幫助周邊農牧民用蓯蓉和鎖陽養殖牛羊和駱駝,並在合作社工廠裏對原肉進行再加工,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鎖陽肉和蓯蓉肉。
寶花:他們自己的羊,肉割了賣給我,市場上的羊肉的話現在是25塊錢,他們的羊肉就30塊錢賣給我,政府也給我們幫忙找銷路,今年賣出800多箱,沒有積壓,根本不夠。
現如今,合作社入股農牧民已有19人,寶花打算明年繼續擴大經營。種植梭梭和蓯蓉,徹底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條件和自然環境。現在,回想起哪些和風沙戰鬥的日子,寶花覺得人定勝天,沒有什麼不能完成的事情。
寶花:肯定能站起來,只要能受苦,就一定能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