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
冬季是設施大棚蔬菜生産的黃金季節,遼寧省朝陽北票市的番茄、淩源市的黃瓜、喀左縣的茄子和青椒、建平縣的角瓜甜瓜等設施農産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朝陽市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全國“菜籃子”。
“十年九旱”的朝陽,曾是全國十大貧困地區之一。這裡雖然乾旱少雨,但是光熱資源十分豐富,素有“遼寧小新疆”之稱,具有發展設施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朝陽農民的增收方式正在從“靠天吃飯”的不穩定增收向“戶有致富項目”的可持續增收的歷史性轉變。設施農業的大發展,是朝陽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一步。
政策保障:將設施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
朝陽自然光照條件優越,極其適宜發展設施農業。多年來,朝陽市委、市政府幾屆領導班子咬定目標,一以貫之發展設施農業,使這項惠及當代、蔭及子孫的綠色産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馳名關內外。
由於地質變遷和歷史上植被大面積破壞,“十年九旱”是朝陽的主要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且分佈不均,“靠天吃飯”“雨養農業”一直是制約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但朝陽的優勢是光熱資源多,為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年無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2850-2960小時,居遼寧省之首。朝陽位於科爾沁沙漠的南端,屬於半乾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空氣流動快,空氣新鮮,通透性強,蔬菜生産病害少。生態環境優越,域內重工業少,工業污染小,2003-2005年,通過3年時間,全市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全部通過農業部綠色環境評價,為生産綠色食品奠定了基礎。
立足於這樣的基本市情,朝陽市委、市政府把握規律,審時度勢,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堅持不懈地予以強力推進,20多年來,一年接著一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幹。區域特色日益彰顯,品牌優勢逐步確立。
特別是2010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投入10億元資金支持朝陽實施100萬畝設施農業建設工程,助力推進,限時突破,使全市設施農業佔地面積達到了185萬畝,實現了“戶均一棟棚”“戶有穩定收入項目”的目標,作為乾旱丘陵地區,朝陽走出了一條抗旱、節水、增産、增收的脫貧致富之路。
2014年,朝陽市設施農産品産量實現542萬噸,實現産值158億元,僅此一項就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5000元。帶動二三産業實現産值50億元,純收入增加25億元,實現了30余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本地就業。今年上半年,全市設施農産品産量達到417萬噸,産值116億元。
朝陽市委書記蹇彪説:“要全力擴大設施農業規模。朝陽的大棚數量越多越好、規模越大越好,這是市委、市政府的鮮明態度。要在市場引導下,進一步優化棚內種植結構,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場和消費需求的品牌産品,真正把朝陽的棚菜、棚花、棚果規模搞上去,讓農民在佔領市場、擴大規模中受益。”
技術保障:建立起市縣鄉三級技術服務體系
通過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培養了一大批農民技術人員,在每個縣(市)區建設1處集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培訓于一體的高標準農業示範園區,重點鄉鎮建立示範園,示範園內有重點示範戶,示範體系基本形成。
11月18日,記者在北票市蔬菜示範園裏見到示範戶徐寶珠,他同時也是負責蒙古營鎮棚菜生産的技術員。“我這個棚集中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先進技術,有秸稈反應堆、黃板、滴灌、反光膜、補光燈等十幾種,就是要給農戶做個示範。”他説。
記者正好遇到前來取經的長皋鄉東地村的棚菜戶李玉富。“我一有空就來看他的棚,你看他棚裏的生菜就長得比我棚裏的好,我要找出好的原因,跟他學習。”李玉富説。北票市政府出資聘請了17名技術員,重點鄉鎮一鄉一個,這些人本身就是種植能手,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而喀左縣更是組建了一支有141人的設施農業專業技術服務隊伍。每個鄉鎮蔬菜站每年都要抓3處精品小區,每個棚區重點培養科技示範戶3到5戶,做到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率百分之百,標準化生産百分之百。
讓科技服務走進千家萬戶,是朝陽市樹立起的一種發展理念。市縣兩級都成立了專門蔬菜管理機構,並將市蔬菜服務站更名為市設施農業管理中心,規格升到副縣級。按照“一鄉一站、三權在縣”的模式,即一鄉一個農業技術推廣站,人權、財權、物權由縣(市)區統一負責,改革和加強了鄉鎮農技服務體系,鞏固了基層技術服務隊伍。
按照“縣有示範區、鄉有示範園,村有示範戶”的思路,朝陽市的三級示範體系基本形成。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到527家,從事設施農業生産經營的企業249家,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並與科研部門合作,成立了遼寧省設施蔬菜産業創新團隊朝陽工作站,與瀋陽農業大學簽訂長期技術合作框架協議,與中國農業大學密切開展合作,建立了設施農業院士工作聯絡點。
歷經20多年實踐與探索,朝陽市已形成了一整套設施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在全國設施農業生産中處於領先地位。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普遍應用,全市重點推廣了優型溫室結構、土壤消毒改良、工廠化育苗、營養土栽培、配方施肥、秸稈反應堆、防蟲網、熊蜂授粉、黃瓜自動落蔓、卷簾機、小型旋耕機等100余項技術或裝備。
朝陽市市長于言良説,抓好農業設施化,要繼續抓好設施農業擴量提質增效工程,進一步擴大全市設施農業總體規模。要提升農産品質量。要不斷加大農産品質量檢測力度,全面提升本地區農産品質量,積極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品牌。
市場保障:建立完善農産品流通體系
加強市場建設,不斷完善設施農産品産地批發市場的信息、價格、服務等功能;加快物流園區建設,大型物流園與産地批發市場合作,實現電子交易、電子結算、電子監控、産品檢測,將物流園建成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強農産品電子商務和物聯網建設,完善可追溯體系,依靠市場的發展,不斷壯大朝陽的設施農業産業。
在淩源市八里堡蔬菜批發市場,記者看到大屏幕上在實時播報全國各地蔬菜價格,批發市場經理魏慶賀向記者介紹説:“市場位於三省區交界,吸引了周邊縣市鄉鎮及河北、內蒙古的業戶進場經營,蔬菜銷往全國各地,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龍江,還有出口,夏天南方菜到這裡經銷,已形成一個蔬菜集散地。市場年交易量60多萬噸、交易額14億元,市場功能比較完善。北京中央批發市場正在市場新建一個佔地8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廳,明年1月份能使用,往北京調菜及進行蔬菜交易。”
記者來到淩源市宋杖子鎮段杖子村的姜傑家的大棚時,他正在同通訊公司的人忙著給大棚裝監控設備,姜傑告訴記者:“這是物聯網的應用,通過監控能夠讓客戶實時看到生産情況,我們生産的産品能溯源到每一個棚裏。我在北京有固定的客戶,也想自己做市場做流通,帶動更多的農戶生産出優質的蔬菜供給市場。”
姜傑原是宋杖子鎮范杖子村考到瀋陽的大學生,畢業後在大連工作。後來在家人的支持下,姜傑決定回家創業。2013年他從段杖子村流轉了60多畝地建了11棟大棚,“政府不但給我一延長米補助了200元,光在棚區裏修路就花了30多萬元。我們這兒棚菜種植基礎好,附近村我都去過,聽説誰家種得好我就去看看。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辣椒的價格也一天天上漲,從月初的8毛一斤昨天已漲到2.1元,一棟棚純利能掙3萬元。”
朝陽市現有大小批發市場37處,其中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4處,設施農産品95%以上銷往外地,銷售範圍覆蓋東北三省、京津唐、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大城市,並出口到俄羅斯、東盟、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已發展經紀人隊伍1萬餘人,從事設施農産品經營的域外客商近2000家。“淩馨”“喀綠”“莊頭營”等蔬菜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近年來,組織開展了多次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活動,進一步拓寬了市場銷售渠道。
朝陽市副市長王涌翔表示,依靠發展設施農業,朝陽實現了農業産值和農民收入的穩增長,帶領農民真正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在規模建設方面,每年計劃新建15萬畝;在結構調整方面,發展花卉、棚果的同時,重點發展草腐菌生産;在提質增效方面,加大物聯網的建設工作,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使朝陽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優質、綠色設施農産品生産供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