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我國糧食高位護盤取得新突破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11日 10: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糧食高位護盤取得新突破——寫在2015年糧食總産量再創新高之際

  本報記者劉婉婷 繆翼

  時值晚稻成熟收割時節,在江西省永豐縣七都鄉黃家村小坑山谷,兩輛收割機來回穿梭,金色稻浪倒下捲入,飽滿稻穀顆粒歸倉。“可以想見,這又會是一個豐收年。”村民黃金根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情。

  12428.7億斤!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15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糧食生産再創新高,為“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轉方式調結構成今年農業發展主線

  糧食連年豐收,倉滿庫盈,市場供應充足,但局部地區玉米出現積壓,生産結構已經到了不得不調的關口。

  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豐收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在連續多年增産之後,我們也充分認識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面對發展中的現實挑戰,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糧食連年增産,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受損,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制約兩道‘緊箍咒’,使得拼資源、拼投入品、拼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際上,如今的豐收的確有別於通常意義的豐收,而是立足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市場條件,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綠色豐收。

  10月中旬的吉林省,玉米已經基本收穫完畢,榆樹市、農安縣地裏都覆蓋著厚厚的玉米秸稈等著粉碎全量深翻還田,有的已經開始“動工”。由於以往秸稈粉碎、還田成本高,東北黑土區秸稈等有機物約有60%-95%被焚燒。

  今年發生這一轉變,最根本要得益於每畝90-100元的農機作業補貼。據農安縣合隆鎮眾一農機合作社社長文業勝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專項安排了5億元資金支持東北黑土區17個産量大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他的合作社計劃和政府簽訂5000畝地的秸稈還田深翻合同,每畝他將得到100元的補貼。除此之外,文業勝更算了筆總賬:“可能近幾年受益不明顯,但將來治理好了,都成了高産田,效益均攤,農民和土地兩頭受益。”

  不一樣的方式贏得豐收

  從高産創建到綠色增産模式攻關,農業部越來越重視對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探索,他們用一個又一個增産告訴人們,生産與生態可以並進。

  今年2月,農業部下發了《關於大力開展糧食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的意見》,強調要提高土地産出率,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在全國農業開啟了綠色增産理念的攻堅戰。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的方式,貫穿于攻關全過程,落實到模式創新各環節,為糧食增産注入新的動力。

  “沒有統一技術指導,産量差別大著呢。”湖南省長沙縣春華鎮春華山村村民王桂三站在自家的水稻田裏説,“以前每畝八九百斤,現在能打1300斤,有了各方指導,現在增産也不難。”通過統一應用良種、統一病蟲害綠色防控、統一科技培訓、統一病蟲害誘殺,散戶種糧攥成拳、連成片,促進了糧食生産向科技要糧的轉變。

  要綠色增産,不僅要提高效率,還要減少消耗。今年是農業部大力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第一年,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展現了中國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

  “減藥不是不打藥,而是要提高效率,杜絕多打藥、亂打藥、浪費農藥。”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説,“要通過正確選用、科學施用、藥械升級等方法,把沒起到病蟲防治作用的那部分農藥減下來。這樣不影響糧食産量,還節本增收、提質增效。”

  從拼投入到拼科技,山東德州武城縣為民糧棉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慶雙就嘗到了“變”的甜頭。

  在他防治玉米螟的對照田裏,用赤眼蜂防治的地塊裏被害株率比用農藥防治的少了一半,而兩種防治方式成本幾乎相同,僅此一項技術平均每畝可減少農藥使用1公斤。他的1000多畝地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等綠色增産綜合技術,實現了化肥使用量減少10%的同時增産10%。

  “鐮刀彎”引領種植結構調整

  今年8月,農業部提出《“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規劃》,一個鋼材加工中的專業術語,形象地描述了我國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區域。“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展開中國地圖,呈現出由東北向西北的彎狀分佈,這裡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但玉米總種植面積佔全國的1/3。

  有別於“普惠制”,《規劃》明確提出不同區域不同的指導性意見,這種“因材施教”“對症下藥”直接而有説服力。

  “今年的豆子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足,測産每畝多了20斤。”黑龍江省北安市農民崔向民説,這都是“糧豆輪作”的功勞。北安市屬於第四積溫帶,長期種玉米容易引發“大斑病”,與大豆輪作,不僅能緩解病蟲害,還能提高兩者産量,但大豆經濟效益低。基於此,農業部今年在東北推行了“糧豆輪作”項目,每畝補貼150元。“農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種植結構更加科學,産量當然上來了。”北安市農業局副局長王德友説。

  “糧豆輪作”“糧改飼”“休耕治理”,這些《規劃》中的高頻詞彙,都在不斷凸顯著,此次優化種植結構中,挖掘糧食生産新潛能是一方面,改善當前中國耕地質量,恢復生態水平也是重要內容。

  山西省山陰縣農民王成運是當地3.6萬戶種植青貯玉米的人之一,他説:“玉米剛成熟時,就以每噸360元的價格賣給了合作社。很搶手,我是一邊收割,一邊數錢。”作為農業部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地區,這裡“種植為糧食、秸稈作飼料”的傳統觀念逐漸改變,流行著“為養殖而種植”的新思路。

  春播秋收,時間在前行;機械轟鳴,科技在發展;從高消耗到惜資源,理念在進步。這些轉變之中,農民對增産增收的願望始終如一,居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始終如一,國家對糧安天下的殫精竭慮始終如一。豐收,是蒼生幸福的大計。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