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種糧大戶龐立虎:養地就是養效益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08日 10: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前段時間玉米才8毛多一斤,最近價格才開始漲了些。這種情況下,想靠種糧食掙錢,産量就是關鍵了。”臨近年底,山東省莒南縣博豐家庭農場主龐立虎每天都在忙著核算利潤,盤算來年。規模化種糧三年多,他心裏十分清楚:高産量從哪來?地養好了是根本,養好地才能多出糧、出效益。

  2012年冬天,龐立虎從洙邊鎮洙邊村流轉了280畝地,當年種的小麥,畝産只有八九百斤。除去氣候、灌溉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耕地質量較差。

  “咱這裡原先種地還是比較落後的,化肥農藥多多的用,不講究科技。土壤酸化、板結很明顯,耕層變淺,所以拿不了高産。”龐立虎説。

  因此,頭一年小麥收割後,他就堅持全部秸稈還田,為第二茬種植玉米“製造”有機肥。在他看來,秸稈還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減少了化肥使用,又省去了處理、運輸秸稈的環節。“農場的機械都有還田功能,秸稈經過粉碎,在地裏直接腐熟,再隨深耕深松施入土壤,對修復地力很有好處。而且這幾年,深松還有一畝25元的補貼。”龐立虎説。

  就這樣,經過秸稈還田和深耕深松作業,土壤墑情得到保護,肥力雨水都能存住,龐立虎的土地質量有了明顯提升,玉米和小麥的産量分別能達到1200斤和1000斤以上。

  2013年7月,龐立虎購置了10余臺大型機械,修建了糧食庫房,註冊2000萬資金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個人家庭農場——博豐家庭農場。當年,縣裏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技術,龐立虎的家庭農場成為了扶持的重點。

  龐立虎從縣農業局的土樣分析數據庫中得知,他的地主要缺少鉀肥,在施肥時便側重增加鉀肥比例,“過去啥肥都施,有的缺少有的反而過量,一畝地得用一百四五十斤。現在配方肥缺啥補啥,一畝地用個一百斤足夠。”他説。

  2014年,龐立虎繼續流轉300畝土地,進一步擴大了農場集中連片的規模。龐立虎説:“咱現在規模化種植,好地好技術才是關鍵。這兩年,我用了種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了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既降低了投入成本,還養好了地,糧食産量和品質都有所提升。”

  2014年,山東省開始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莒南縣成為省級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龐立虎又找到了提升耕地質量的新辦法。

  與博豐家庭農場一街之隔,有一家規模上萬頭的養豬場,每天能産生沼液沼渣約2000斤。龐立虎與養殖場達成協定,直接將沼液經運輸管道從養殖場接到地裏。“今年種玉米,我就局部試用了一下,畝産普遍超過了1600斤。”龐立虎説,“等過兩天天暖和了,得給小麥澆一遍水,估計畝産也能增加四分之一。”

  孫樺 本報記者呂兵兵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