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許麗珍:情係荒山發展農業共致富

三農 台州日報 2015年12月03日 13:5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俗話説,霜降節後多一日,茶油上樹多一滴。種油茶六年,許麗珍深諳這個道理,今年,她的500多畝油茶基地結果率高出往年,如果霜降節後採摘的話,不僅品質好,出油率也高。

  可惜天公不作美,霜降節後下了半個多月雨,油茶果收成大受影響。

  看著枝葉受損的果樹,許麗珍説:“近幾年氣候不佳,農戶利潤大幅縮水,我身邊有好多同行都退出了。”“你有想過轉行嗎?”記者問。“沒有。我要是退出,跟著我幹的153戶社員可都要下崗了。”許麗珍説。

  今年48歲的許麗珍,是三門縣有名的農民技師、創業能人。創業15年來,她情係荒山,細心耕耘,帶領鄉親父老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情係荒山發展農業

  1998年,因國有企業轉制,許麗珍下崗了,做起了保險營銷員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説老家100畝楊梅園要承包並且價格很便宜。許麗珍心想,不如承包下楊梅園,等以後楊梅成熟時可以請客戶來品嘗,交流感情。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許麗珍開始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農民生活。

  因為不是農民出身,許麗珍所知的農技知識很少,她就四處拜訪農業專家,努力提高自己種植、護理的技術水平。到城裏出差時,她就去書店補充“精神食糧”,看到喜歡的就買回家,幾年下來,她的房間裏堆滿了各類果蔬種植的書。

  儘管當初承包楊梅園是無心之舉,但真種起楊梅來,許麗珍一點都不馬虎,技術栽培、新苗嫁接,無不打理得井井有條。慢慢地,她的工作重心轉向農業,一邊豐富自己的農業知識提高技能,一邊想方設法在荒山上發展新的農作物。

  2002年,許麗珍拿出全部積蓄承包了邵下、梅坑胡等村1000多畝荒山,發展楊梅、蜜柚、香美李等名優水果種植。2004年,她在海拔400多米高的蘆田山上承包了3600多畝荒山,種植東魁楊梅、油茶等水果和苗木,成為全市個人最大的高山東魁楊梅生産基地。她的農業産業化道路,邁開了步伐。

  聯合農戶走品牌之路

  與許多農民滿足於自産自銷的心態不同,多年的營銷經驗告訴她,發展農業必須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道路。

  經過多次的市場調研和專家指導,許麗珍逐漸向新品種、高質量的農作物進軍。在邵下村,她種植當時享有盛名的東魁楊梅,以質優搶佔市場;在梅坑胡,她種植早熟巨森蘋果,第一年就産生了效益。同時,她還對格水邵村100畝的低産楊梅進行改造,一半嫁接東魁楊梅,一半培育新品種——湫水早大梅,該水果第一年上市時就賣出了全縣最高的價格,其他農戶紛紛效倣改良。

  憑藉敏銳的觀察力,許麗珍又意識到單打獨鬥、力單勢薄的農民無法搶佔市場話語權,以至於出現增産不增收的現象。於是,她又聯合縣裏的16個種植大戶創辦三門縣湫水花果專業合作社,註冊“湫水山”牌果品商標,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的道路。

  2007年,“湫水山”楊梅通過國家有機産品認證;2008年獲台州名牌産品;2010年,“湫水山”商標獲台州市著名商標。“湫水山”牌果品逐漸走出台州,走向全國。

  發展農家樂帶領鄉民致富

  個人的成功並沒有讓許麗珍沾沾自喜,她想得更多的是,亭旁山區人民如何走出貧窮。“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來勁。”這是許麗珍最常説的一句話。

  自從創辦合作社後,她先後多次自費邀請省、市農業專家,為農民現場技術指導500余人次,為種植大戶和下崗工人講課,受訓455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00余份,受她影響開始種植水果併入社的就有70多戶。

  在許麗珍的帶領下,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53戶,資産總額達503.84萬元,聯結農戶1500戶,種植面積達到1.69萬畝。

  在工人工資逐年攀升、農作物因氣候原因産值下降等情況下,許多種植戶不是選擇退出,就是縮小種植面積,而許麗珍卻選擇了堅持。

  她聯合三門健益佳食品有限公司,組建山茶油加工廠。同時,她還計劃把自己的水果基地與湫水山的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農家休閒中心,發展休閒旅遊業。如今,連接水果基地與湫水山的路已經貫通,初具規模的農家樂休閒場所即日可成。

  “一旦這個農家休閒中心正式投運,我的農業之路就會通向一片新的天地,當地村民也能找到一條新的致富路。”許麗珍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