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左旭東
近日,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松村豆製品加工園區的生産車間裏,來了一位特殊“員工”,他不停地跟著豆腐制漿師觀看調製豆漿過程,學著把凝固的豆腐皮挂到架子上晾幹,把烘乾的豆腐皮、腐竹稱量、封裝。原來,這是雲南省省長陳豪在實地調研石屏豆腐産業。
石屏縣地處滇南,以出産神奇的“石屏豆腐”聞名於世。俗話説,“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而石屏豆腐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和全國其他地方生産的豆腐都不一樣,不是用石膏滷水點出來的,而是採用縣城內獨一無二的地下天然井水“酸水”製作而成。石屏豆腐以其獨到的製作方式和質地柔軟、口感鮮嫩、味道甜美、營養豐富等特點,成為雲南人民喜愛的傳統美食,流傳了幾百年。
由於豆製品産業是石屏人民的傳統産業,越來越多的石屏人依靠製作豆腐發家致富。但是,石屏豆腐多年來生産規模、産量、品種單一,基本都是以個體小作坊形式加工為主。為提升豆製品産業競爭力,使石屏豆製品生産形成集群化發展,近年來,石屏縣著力打造建設規劃面積1153.44公頃,功能結構為“一園三區”的豆製品特色産業園區,並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分散在全縣的豆腐小作坊集中到現代化的廠區裏生産,目前,有200多家生産戶組團24家企業入駐園區生産,入駐率達100%。2015年前三季度,園區生産豆製品4.05萬噸,銷售收入4.86億元,全年産值預計將突破6.8億元,吸引山區勞動力入園就業3100人,實現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
在石屏花腰豆製品工貿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生産車間裏,陳豪一邊參觀琳瑯滿目的豆腐製品,一邊詳細地向公司董事長翟四有詢問産品的銷路及企業所面臨的難題。翟四有説,他的公司是最早搬到松村豆製品加工區的公司之一,目前有工人100人左右,日加工黃豆5噸。當初入駐松村豆製品加工區是因為政府出資建廠房,水、電、路等輔助設施一應俱全,前兩年免租金,企業只需購買設備就可生産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他,現在公司的豆製品熱銷到北京、重慶等大城市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石屏縣委書記李紅芬介紹,近幾年,石屏縣積極對外打響豆腐品牌,立法對地下“酸水”資源進行保護,成功申報了“石屏豆腐、石屏豆腐皮”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投資1700萬元建立了雲南省豆製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全縣擁有生産鮮豆腐、豆腐皮等豆製品企業(包括作坊)1200余家,從業人員近萬人,生産的鮮豆腐、豆腐幹、豆腐皮、腐竹、鹵腐、風吹豆豉等系列産品暢銷國內外。
看著一排排整齊劃一、依山而建的松村豆製品加工區,陳豪感慨説:“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其中專門提到神奇的‘石屏豆腐’,石屏縣獨特的豆腐文化,使歷來不是大豆主要産區的石屏,在全國擁有了大豆深加工的話語權。”他強調,石屏豆製品特色産業園區使當地傳統的“小、散、弱”小作坊加工為主導的豆製品産業邁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的發展道路。下一步,石屏要積極利用好豆製品加工的傳統優勢,全力打造石屏豆腐品牌,開發豆製品新品種,瞄準國內外市場把“小豆腐”做成“大産業”,早日帶領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