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個海外歸國的學子,憑藉著一份創業的激情,在香菇的世界裏摸爬滾打了6年,如今,她不僅帶領著周邊村民發家致富,還闖出了一條跨地區經營的新路子。本期業週刊將帶您走近中菌菌業公司董事長董偉,聆聽她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懷揣夢想 踏上新征程
2008年,在加拿大學業有成的董偉毅然回國,經多方考察,萌發了種植食用菌,實現自主創業的想法。創業是艱難的,光涉及到的無數瑣事就讓董偉忙得焦頭爛額。為了選廠址,她懷著身孕跑遍了全區10幾個鎮鄉、近百個村子,但最終選中懷柔區廟城鎮王史山村作為種植基地。緊接著她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買材料、建大棚的工作中。
種蘑菇需要特別精心,濕度、溫度都要掌握好。正處於懷孕期間的她,為了蘑菇種植不出閃失,從早到晚地紮在大棚裏潛心研究。種植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便查資料、找書籍,若是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跑到農業大學甚至更遠的地方找專家諮詢。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時間,她種的第一批蘑菇終於出棚了。為了帶領更多的農民種植蘑菇,2009年,她又成立了北京森海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後,董偉帶領合作社員工,以科技為先導,經過與專家的溝通與研究,試驗推廣了“新20香菇”。為了增加産值、增加農戶收入,她又通過合作社新上兩條生産線,建立一個深加工生産車間,並攻克香菇烘乾、速凍、保鮮等科技難關,將新採摘的香菇製成粉劑、沫狀,供市民保健及食用。從而使合作社成為集菌種研發、菌棒生産、鮮菇銷售及深加工為一體的龍頭企業。2012年,她們生産的香菇被南京國環有機認證為有機鮮菇,並參加了北京市食用菌高産創建競賽活動,取得了一等獎。她還榮獲了北京市農業局頒發的北京市 “食用菌種植能手”稱號。
創新模式 建長效機制
憑藉基地 帶富眾鄉鄰
2010年,全國鮮菇價格持續上漲,加上基地生産的鮮香菇質量佳、顏色正、味道好,深受市場青睞,每公斤賣出8-10元的價位。更可貴的是,通過建立溫室大棚種植香菇,使每畝地産值達到7萬元,利潤達到3萬元,這在京郊人多地少的農業領域,無疑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面對良好的市場需求,董偉因勢利導。她利用在國外學到的知識,結合香菇種植的生産實際,不斷創新食用菌培植技術。並運用這些技術,使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發展。會員也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150人,並擁有了400多個鋼架大棚,總部基地的服務半徑由王史山的農民,擴展到李史山、北石槽、楊宋等村的農民。入社農戶的純收入由原來的每年5000元增至現在的20000多元。食用菌種植面積也由原來的500多畝,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畝。
北房村崔仕賓,是一個只有一米五幾個頭兒的農民,人小力單,幹力氣活不是他的強項。但此人腦瓜靈活,好鑽研。自2009年進入香菇種植基地打工後,勤學苦練,認真鑽研,幾年下來,竟熟練掌握了制棒、滅菌、接種、發菌、轉色、脫袋、噴水等香菇栽培種植的全套技術。這兩年,他在完成公司交給他的管理任務的同時,還自己發展了15棟大棚,年創收入超過30萬元。成為合作社裏人小志大的致富典型。在中菌菌業香菇種植基地,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寧靜致遠
勾勒新藍圖
公司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搭上了現代都市設施農業的快車,步入了依託首都、輻射周邊省市的發展軌道。2011年,公司從700畝外埠種植基地起步,開始進入河北承德市場,幾年下來,香菇種植遍及承德地區的豐寧、圍場、興隆等四縣的20多個村莊。他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香菇種植3000多畝,吸引近千戶當地農民從事香菇生産,帶動了當地15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促進了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發展。據統計,這項舉措每年可為承德地區創造1.2億元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通過在承德建立香菇種植基地,還吸引了部分河北籍大學生參與香菇基地建設,經過幾年的鍛鍊,李晨旭、李文國、劉海濱等人,均已成為承德地區獨當一面的香菇種植、營銷領軍人物。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香菇生産量的增加,公司對外影響力也日益彰顯。每到出菇旺季,基地每天銷售鮮香菇多達3萬公斤,除了供應北京五大農貿市場外,山東的壽光、河南的鄭州等地客商,也都紛紛開著大貨車直接到公司所在的基地購貨。一時間,公司買賣興旺,客商雲集,營銷半徑也不斷擴大。
董偉就是這樣,在做大做強香菇産業的同時,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培育了一批香菇種植能手。正是有了董偉這些傑出的貢獻,才讓她先後榮獲了全國巾幗致富&&人、北京市市科普致富&&人等諸多榮譽稱號。由她親手創辦的王史山香菇種植基地,也先後榮獲了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産創建一等獎等榮譽。
一路走來,艱辛與成功相伴,鮮花與榮譽共勉。董偉坦言:在未來的創業道路上,她將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永往直前,直至抵達新的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