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劉志榮正在給雞注射疫苗。
劉志榮正在喂雞。
為供哥哥上大學,妹妹放棄學業
劉志榮,臉上寫滿了“80後”女性的頑強與自信。
為了供哥哥上大學,她曾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毅然到北京打工。
劉志榮今年28歲,出生在宣化縣大倉蓋村。
一頭皮肩發,襯托出她的清秀。
大倉蓋村是一個自然村,人們主要靠種植一些谷黍和玉米等大田作物,十年九旱,收入微薄。
2003年,村民劉慶貴的兒子劉志剛考上了石家莊鐵道學院,這個只靠種地的維持生計的家庭更困難了。
2004年,女兒劉志榮也拿到了河北管理幹部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對於別人家來説,兩個孩子都能考上大學,是件天大的喜事。然而,對於劉慶貴來説,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眼看著女兒大學開學的日期一天天臨近,為了給女兒湊5000元學費,平時一向不抽煙的劉慶貴,那幾天,蹲在墻根兒底下,一個勁兒地抽著悶煙。
“爸爸,我不去上大學了,咱們全家一起把哥哥供出來。”聰明的女兒看出了父親的心思,安慰父親説道。
8月29日,正當許多準大學生們拉著行李箱,去往上大學報到路上的時候,劉志榮卻背著父親悄悄地把通知書藏了起來,簡單收拾了一下衣服和生活用具,背起行李,坐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異鄉打工的路是艱辛的,但遠比劉志榮當初想象的要難得多。
試想,一個十七八歲的山城女孩,來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談何容易。
初來乍到,劉志榮在北京王府井附近一家飯店當起了服務員,由於自己肯吃苦,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兩個月後,成了10多個服務員中的佼佼者,月工資達到了2000多元。
雖説劉志榮掙上了工資,能夠養活自己了,但她精打細算,從不亂花一分錢,每月除了按時給哥哥寄上大學的生活費,剩餘的錢積攢起來補貼家用。
劉志榮打工的飯店旁邊就是一家大型超市,但是她從來沒有進去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
返鄉創業,建起林下養雞場
2008年中秋節前夕,劉志榮辭掉了飯店的工作,來到北京市郊區一家大型養殖場,邊學習養殖技術邊了解市場行情。
在此期間,她認識了在養殖場當技術員的張家口市橋東區西榆林村青年高永慶。
2008年年底,“北漂”了4年的劉志榮和男友高永慶,攜手回到了家鄉。
2009年,劉志榮和高永慶攜手步入了婚姻殿堂。
婚後,劉志榮決定將林下柴雞養殖,作為自己創業的目標。
草帽山,位於橋東區西榆林村南,樹木蔥蘢,空氣清新。
山下,果園成片,草場茂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養殖的好地方。
2010年,受姚家莊鎮招商引資政策的吸引,劉志榮賣掉了自己市裏居住的樓房,多方籌資15萬元,在鎮黨委、政府的扶持下,她在公公高和承包的草帽山下的20畝果園裏,建起了“南山果園柴雞養殖場”。註冊了“慶榮 ”商標 ,開始了柴雞養殖。
“近年來,人們對柴雞蛋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我們當地養雞戶大都是散養性質的,養殖場規模小,人們一年四季吃的大部分是來自外地的高價蛋,養柴雞市場具有巨大潛能。”劉志榮説,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柴雞蛋以無公害、無污染、天然綠色等特點,在市場上越來越走俏,但養柴雞也存在著很大風險,在家人和朋友的質疑聲中,她將希望寄託在了養殖柴雞身上。
2010年,劉志榮從北京峪口孵化廠購進5000多只雞苗,6個月後柴雞開始産蛋。
那陣子,劉志榮經常往返于我市農科單位、畜牧獸醫站和養殖場之間,參觀、求教、聽講座、學習有關養殖管理和疾病防疫知識,購買了《家禽用藥指南》、《雞病診治大全》等書籍,訂閱了相關報刊,在養殖方法上採取了傳統的散養,全天侯光照散養,以山果、蟲草、草籽為主食,以玉米、小麥、麩皮等為補食,在雞舍裏,採取三層木架,作為柴雞夜間休息的場所。對雛雞採取暖氣調溫、濕度監控等科學養殖技術。
恰逢當年柴雞蛋價格好,她當年就賺了15萬元。
劉志榮掘到第一桶金後,欣喜萬分,她第一次嘗到了養雞的甜頭,也第一次嘗到了創業的艱辛。
為了提高柴雞蛋的品質,劉志榮從雞飼料入手,配置了胡羅卜、大白菜、玉米等純糧食飼料,使柴雞蛋更天然,更綠色。
引進新品種,“五彩柴雞蛋”走俏市場
2012年1月,劉志榮從電視上看到一期節目,一些農民將紅、黑、紫、綠、白五種大米合在一起賣,名曰“五彩米”,比普通大米的價格高出好多。她突發靈感,能不能將“五彩米”拷貝到自己的雞蛋裏,提高雞場的利潤空間呢?
當年2月份,她經多方考察,陸續從保定引進了柴雞、烏雞、海蘭褐、海蘭白、海蘭灰五種新品種雞苗各1000隻,她將五種不同品種的雞進行散養。
柴雞産的是淺綠色的蛋,烏雞産的是深綠色的蛋,海蘭褐産的是褐色的蛋,海蘭白産的是白色的蛋,海蘭灰産的是粉色的蛋。
從此,劉志榮養雞場中的“五彩柴雞蛋”誕生了,一走進市場,即刻受到消費者青睞。
她又將“五彩柴雞蛋”用竹籃盛裝,外面再用保鮮膜包裝起來,每斤價格15元,一下成為“禮品蛋”,走進了各大超市和商場。
“現在,宣化一家超市答應‘五彩柴雞蛋’進駐,我還和北京市門頭溝區一家單位簽訂了每月2000斤的訂單,‘五彩柴雞蛋’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劉志榮談及未來,高興地説。
如今,劉志榮的柴雞場已經發展到10000多只。
抱團發展,帶動14家養殖戶共同致富
“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幾年來,劉志榮靠養殖柴雞,漸漸脫了貧,但她想的更多的是,讓喜歡養殖的農戶都富起來。
10月29日,走進宣化縣趙家窯村,武風軍養殖場內,2000多只柴雞在果樹下爭相覓食,武風軍和妻子各提著一個塑料桶,正在給雞拋撒飼料。
“啊呀,這幾年柴雞能養的這麼好,全要感謝西榆林南山果園柴雞養殖場的劉經理,人家賒給咱雞苗,免費給咱做疫苗,提供技術,統一銷售,養不犯難,賣不犯愁。” 提起劉志榮幫助他家建柴雞養殖場的事來,武風軍感激地説。
2013年秋天,劉志榮為了擴大養殖,新建雞舍,宣化縣趙家窯村村民武風軍和妻子給養殖場送磚,當武風軍夫婦看到劉志榮的養殖場辦得紅紅火火,於是,萌發了也想養殖柴雞的念頭。
當他們夫妻二人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後,劉志榮爽快地答應了,並決定扶持他們進行養殖。
第二天,劉志榮便和丈夫一起來到武風軍家,幫助他們選址、蓋雞舍,隨後,又把雞苗送到了他們家。
2014年3月,張北縣海流圖鄉農民王軍,慕名來到南山果園柴雞養殖場,購買了3000隻雞苗。在劉志榮的幫助下,如今已經見到了效益。
其實,像武風軍、王軍一樣,崇禮縣白旗鄉張秀梅、赤城縣大海陀鄉高強、懷來縣西八里村的胡曉軍等14家養殖戶,這些年都在劉志榮的幫助下得到了發展。
14家柴雞養殖總量達到了5萬餘只。
“為了讓附近的鄉親們充分利用荒山林地,大力發展柴雞養殖,明年,我準備推出“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家庭養殖。由我向農戶提供雛雞、技術、包銷雞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柴雞養殖。”提起今後的打算來,劉志榮滿懷信心地説,她計劃明年成立姚家莊柴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十里八村周圍的農民發展養殖,增加收入,進一步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