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0月,正是草木枯黃的季節,但位於雅江北岸的南木林縣艾瑪鄉卻是一片美景:上千畝人工種植的紫花苜蓿一望無際,讓人不禁聯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
“這正是日喀則市多點佈局發展人工種草的成果。”日喀則市農牧局局長丁峰介紹説,近年來,日喀則市總結畜牧業發展的經驗教訓,立足不同的海拔和水土條件,在南木林、康馬、聶拉木3縣佈局人工種草,有效緩解了人、草、畜之間的矛盾,調節了總量不足和季節性供求不平衡,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發展,在世界屋脊上創造出綠色奇跡。
立足水熱條件 成立牧草栽培核心區
南木林縣艾瑪鄉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段,平均海拔3800米,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牧草種植。
如何立足雅江豐富的水熱條件,大規模發展人工種草,正是日喀則市一直思考的課題?經調研發現,艾瑪鄉除現有耕地外,初步統計有10萬畝土地可開發利用。同時,市草原站在這裡建設的牧草基地也為牧草種植積累了豐富經驗。
“有了這些有利條件,去年底,我們依託項目建設,借鑒成功經驗,與牧草專業公司合作,在艾瑪鄉6個村打造萬畝人工飼草基地。”南木林縣農牧局局長索多介紹説,目前,全鄉以合作社形式,分東西兩個片區種植了紫花苜蓿“三得利”和當年生綠麥草等優質牧草品種。今年,在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西片區和市草原站試種的綠麥草獲得較好收成,東片區覆膜種植的紫花苜蓿長勢良好。
市草原站負責人巴貴介紹説:“市農牧局專門安排了315畝試驗地,作為高原牧草基地。今年以來,共開展了包括苜蓿、綠麥草、黑麥草、燕麥草、利柯集、青飼玉米及多年生野生牧草等數十個牧草品種的引進栽培種植試驗。多個品種長勢良好,特別是綠麥草等數個品種制種成功,來年可依託市草原站基地嘗試建立牧草種子田,繁育規模種植用種。”
索多告訴記者,在種植過程中,市農牧局依託專業公司的技術、機械,開展覆膜種植、種子包衣、病蟲害防治、免耕播種及草産品加工(裹包青貯)等多個科目的試驗示範,探索技術集成,目前已取得明顯效果。
據丁峰介紹,下一步,日喀則市將在進一步探索驗證的基礎上,為在全市牧草適宜種植區域推行工業化生産提供技術支撐。
支持産業發展 打造“崗巴羊”經濟圈
“崗巴羊”是日喀則市最具特色的農牧業産業品牌之一。近年來,日喀則市大力支持“崗巴羊”産業發展,提出了涵蓋18個縣區的“崗巴羊經濟圈”新概念。
發展“崗巴羊”産業,離不開草業支撐。記者了解到,去年底,日喀則市邀請從事牧草種植多年、經驗豐富的專家赴康馬縣,就牧草種植條件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充分論證,確定在涅如堆、涅如麥、嘎拉、少崗4個鄉安排9個點試種2000畝綠麥草,其中在4500米的涅如堆、涅如麥鄉種植1000畝。
為確保種植管理工作有序開展,市農牧局專門請專家在南木林縣艾瑪鄉舉辦了以播種、田間管理、機械作業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會。
丁峰介紹,在種植管理過程中,各級政府有關領導多次深入實地指導工作,鄉村幹部群眾積極參與,並邀請專家赴實地進行技術指導。經過共同努力,牧草引進試種工作獲得成功。種植的綠麥草已開始收穫,試種點綠麥草株高平均達1.5米左右,畝産鮮草量5000斤左右,最高達7000斤,種植區域機械收割率達80%。
這麼高的産量讓康馬縣群眾獲益不小。康馬縣農牧局局長普布頓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的草産量能養3隻崗巴羊,一隻崗巴羊按1500元計算,能收入4500元。2000畝地,能為當地群眾帶來900萬元收入。
圍繞防抗災 建立邊境防抗災草業帶
走進聶拉木縣索作鄉嘎瓊村,村民次多指著自家滿屋的飼草料説,今年他們鄉種植飼草喜獲豐收,合作社給村裏人發了不少飼草料,再也不怕暴風雪了。
聶拉木縣地處邊境,屬多災易災縣。多年來因飼草短缺,每年的風雪災害給該縣的畜牧業生産造成了重大損失。為解決全縣飼草供應不足問題,自2013年起,日喀則市農牧部門依託國家投資在水熱條件具備的索作鄉實施集中連片人工種草項目,去年底確定引進綠麥草試種2000畝。
今年,聶拉木縣在以索作為重點的鄉鎮集中連片種草5000畝,其中綠麥草、箭舌豌豆混播3400畝,燕麥草1600畝。綠麥草株高達1.9米、箭舌豌豆株高1.2米,平均畝産鮮草量4500斤左右。
聶拉木縣農牧局局長次頓珠介紹説,縣裏按照“公司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走企業或合作社&&、群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利益分配方面,按照“三三制”思路:由企業(合作社)或集體經營管理,牧草收穫後一部分由政府出資收購作為防抗災飼草料儲備、一部分進入市場銷售、一部分留給參與群眾。前兩部分回籠的資金用於第二年再生産的種子、化肥和機械人工費等,結余部分可用於群眾分紅等。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南木林、康馬、聶拉木3個縣都在按照這一模式進行經營管理,從目前看,效果非常好。
丁峰也告訴記者,未來一個時期,日喀則市將按照“種業基地化、種養規模化、生産技術標準化、産品轉型工業化、産業佈局區域化、科技服務系統化”的思路,探索南木林、康馬、聶拉木3縣的成功經驗,以打造“百萬畝人工飼草基地”為著眼點,積極推進高原草牧業發展,為新階段“三農”發展作出新貢獻。(記者 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