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河北獻縣村官譚高雁:一隻西紅柿富了一個村

三農 中國青年網 2015年10月27日 10: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為譚高雁現場記錄西紅柿生長情況。

  33歲的譚高雁個子不高,圓圓的臉,見我憨憨一笑,乍看上去並無過人之處。

  然而,他卻是河北省獻縣大南邵村副書記,省優秀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7年來,譚高雁一直在琢磨怎麼幫助鄉親致富。“我就是想踏踏實實做點事情,讓農民真正受益。”譚高雁話語質樸,故事卻很生動。

  譚高雁自小在獻縣農村長大。2006年,唐山學院畢業後,譚高雁在當地一家鋼鐵企業找了份電氣化管理工作,月工資達到3000元,在當時算得上體面。

  然而,譚高雁就像一株被移栽的植物,根上沾的是田間泥土。他説,自己工作的企業坐落在鄉鎮,看著熟悉的鄉村環境,時常會想起家鄉。

  命運在2008年發生改變。河北省招錄第一批大學生村官。譚高雁報考並被錄取。這年10月,他來到了獻縣商林鄉大南邵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要當村官先當好村民。譚高雁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戶了解村情。起初,他穿著新潮的衣服走在路上,村民見了都好奇地嘀咕兩句:“這是哪來的?”當聽説是大學生村官時,村民們都不信任,説年輕人就是來鍍鍍金,過兩三年就走了,還有人問:“給村裏帶錢來了嗎?”

  交流有困難,但一心幹事,難題不再難。譚高雁決定重新“包裝”自己,穿上了樸素的衣服。有時見村民正翻著地,塵土飛揚的,他硬是湊上去聊聊收成。譚高雁老家距離大南邵僅25公里,但他卻不常回家,天天在大南邵,天冷了就去村幹部家裏住。

  半年下來,譚高雁走遍了村裏每一個角落,畫出了村莊平面圖,重新規劃了街道、房屋,為村裏制定了詳細發展方案。村民對這個年輕人由陌生變得親切。60歲的村委會主任侯廣春評價譚高雁:“別看年輕,剛上班就特別踏實,身上有一股子勁兒。”

  譚高雁明白,鄉親們都盼著富裕,只是苦於沒有技術,“我為什麼不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知識幫助村民致富呢?”

  大南邵是個純農業村,種西紅柿有30多年了,但一直局限于散戶種管,收益較差,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到3000元。由於村裏沒有交易市場,村民還得開著三輪車到河間、青縣、任丘等地交易,價格隨當地市場走。

  譚高雁是學工科的,對西紅柿種植一竅不通,但他不願意看著鄉親們吃苦受累還掙不到錢。他綜合考慮成本、收益、土壤等條件,提出了發展露地西紅柿的建議。大夥一聽都贊同。譚高雁先將互助社規範為合作社,接著籌集資金,軋平土路,建起了簡易蔬菜批發市場。

  有了固定交易場地還不行,村民反映西紅柿品種不優,一下雨就裂,不耐儲運,品相也不好。

  面對村民期盼的目光,譚高雁與北京農科院聯絡,購進優良品種,邀請專家定期技術指導,由合作社進行標準化管理。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麥收時節,村裏種的500多畝西紅柿喜獲豐收,紅彤彤一片,果香沁人心脾,各地客商接踵而來。譚高雁説,露地西紅柿成熟的時候,冷棚西紅柿還沒上市,賺錢就賺這個時間差。

  隨著産量增加,銷售場地受到限制。譚高雁用半個月完成市場規劃和建設預算,經村黨支部、村委會研究論證,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決定擴建交易市場。期間,他每天守在施工一線,協調施工情況,從土方填埋到地面硬化,從防雨棚建設到照明設施安裝,為了給村裏節省開支,他經常和村民一起幹活。兩個月後,籌資70萬元,佔地10余畝、容納數百家商戶的高標準蔬菜市場及其配套工程竣工了。

  第二年,西紅柿種植規模翻了一倍,在商務部舉辦的“秋季農産品網絡對銷會”上,完成交易額200萬元,全村年收入達750余萬元。一輛輛滿載西紅柿的貨車從大南邵奔赴周邊縣市及北京、天津、石家莊、哈爾濱等地。到201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

  大南邵村有了名氣。周邊三個縣市,七八個鄉鎮紛紛前來取經,帶動了兩千余農戶增收致富。2012年,譚高雁當選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獲省“優秀大學生村官”榮譽稱號。

  看著大南邵村一天一個樣,幸福感在譚高雁心中油然而生。在譚高雁看來,自己的青春註定與農村結緣,生命也因這片土地愈加絢爛多彩。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