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5年以來,玉米市場利空雲集,受巨量庫存、進口衝擊、需求疲軟等多重因素打壓,導致其價格持續下降。眼下新一季的玉米正值收穫期,可種植戶卻因價格問題憂心忡忡。
看似熊路漫漫的玉米價格,未來還能否再有起色?
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員齊釗:新玉米的上市,無疑又進一步加大了市場的銷售壓力。很多農戶在收了這季玉米後,已經開始盤算著未來還種不種玉米了。對於大家的猶豫,其實也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來看玉米價格下跌的三種原因。首先是供需關係的不平衡所導致的。根據有關的數據預測,今年我國玉米産量會達到2.25億噸,創造歷史新高;另外,我國現有的玉米庫存量也很大,有9000多萬噸。兩個加起來有3億多噸呢!但今年國內的市場需求卻很疲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今年1-8月份的配合飼料和混合飼料的累計産量合計只有1.39億噸左右,這麼嚴重的供需失衡,價格下跌是必然的。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國際市場上玉米價格的持續下降。由於進口玉米在我國的飼料企業中也佔有一定市場,所以每當進口玉米價格下跌時,國內玉米的價格自然會面臨下降的壓力。
第三方面的原因,也是農戶最為關注的一點,就是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政策的影響。今年的政策將臨儲價格定為一塊錢一斤,這可是2008年實施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以來的第一次下降。要知道,國家制定臨時收購價格其實就是在為種植戶制定玉米的保護價格,前幾年的臨儲價格都是在增長或持平,而今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的下降直接降低了種植戶玉米的最低售價,收購商在看到這個政策後,自然也會相應地降低玉米的收購價格。
但是話説回來,我們還是要細細體會這次臨儲價格調整所透露出的信息,那就是國家在逐步使玉米的價格回歸市場,進而引導種植戶來調整農業的種植結構。所以説,雖然今年的玉米價格下跌讓種植戶們的利益受損,但這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壞事。那怎樣來調整種植結構呢?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的種植戶來説,需要減少高緯度、乾旱區的玉米,擴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對於石漠化地區的種植戶來説,則要減少玉米種植量,發展果茶和飼草,也可以將玉米連作改成糧豆輪作。這樣一來,農戶們的收益也就能夠得到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