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大一學生種苜蓿 創業學業兩兼顧

三農 中國畜牧獸醫報 2015年10月21日 15:4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張振華(右)在華中農業大學苜蓿試驗田接受趙劍教授的指導。

  國慶假期剛過,張振華種的紫花苜蓿迎來了今年最後一茬收割,直接就發往奶牛場。“産量還不錯,現在已經摸到種苜蓿的門道”,張振華説。“我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廣闊草原澆灌著我的創業夢,就是想在草原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

  張振華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之洞班”的在校學生,去年高考結束後與苜蓿結緣,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種草創業夢。兩年來,他和他的家庭團隊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和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已種了3000多畝紫花苜蓿。僅2014年5月種下的1000多畝,就掙了100多萬元。

  牧草是畜牧業的源頭,紫花苜蓿營養豐富,有“牧草之王”的稱號,既能有效提高奶牛産奶量和提升牛奶品質,還具有再生性強、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保持水土改良農耕地的特點。

  7月13~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大教授傅廷棟,國家級教學名師、華中農大植科院院長、教授曹湊貴等專家和校宣傳部、校團委老師一行赴呼市專程考察張振華的創業項目,並與內蒙古農牧業廳、內蒙古農大等相關部門進行座談。專家們一致認為:發展紫花苜蓿大有可為,內蒙古青年創業有闖勁,華中農大將繼續發揮人才、科研、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指導張振華的創業項目。

  上創業節目獲融資百萬元

  進入大學後,張振華本想暫時放下苜蓿夢想,一心讀書做好科研,沒想到學校的創業宣傳和優惠政策再次激發了他的創業熱情。

  “青年創業是創業群體的中流砥柱,實現青年學子的創業夢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一環”,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唐峻介紹説,該校每年投入500萬元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今年建設1.1萬平方米的學生創業大樓,已涌現出“親親果園”等一批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

  順勢而為,張振華整合各種資源,於今年初成立了內蒙古華蒙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憑藉著對草原環保的擔憂之情以及對紫花苜蓿市場的把握,開始了一邊上學讀書,一邊種草創業的歷程。

  3月12日,張振華清楚記得這個日子,央視“創業英雄匯”發來“英雄帖”,邀請他兩天后到北京介紹創業項目。

  經打聽後得知,節目組每期會收到很多項目申請,僅兩百餘個能獲得面試機會,其中又只有15個能留下來錄製節目,去北京到底值不值?如何均衡創業和學業?這讓張振華打起了退堂鼓。

  來自華中農大植科院黨委副書記魏友伯的鼓勵,堅定了張振華去試一試的信心,學院還特派豆科作物專家趙劍教授和輔導員陳志強作為張振華的技術顧問和指導老師,一同踏上了北京尋夢之旅。

  “在北京欄目組面試那段時間,過得很緊張,壓力問答、項目路演,連續一週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項目終於通過了!”張振華回憶説,“在錄製現場,不少央視工作人員和投資人都對他帶來的苜蓿項目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又能實現防風固沙的環保功能很感興趣”。投資人鄧峰對張振華青睞有加,將他比喻成為草原上的雄鷹,“這個小夥子聰明又有勇氣,特別讓人喜歡。”

  “從環境保護、生態農業到大學生回村創業用所學知識帶動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張振華在舞臺上侃侃而談,敢想敢做,用執著打動了投資人。”陳志強老師告訴記者,最終,張振華獲得了100萬元融資,在現場代表其所在團隊與投資方簽訂了意向性合同。

  有夢想才能堅持

  “農業要想效益好,必須走規模化的路子,種草也是一樣,需要大規模流轉土地,購置機械化設備,一台進口大型收割機就要上百萬元。”於是,缺少資金就是張振華創業時碰到的最大問題。但是,峰迴路轉,經過認真考慮,張振華不僅沒有要投資方的100萬元融資,甚至對投資方擬追投的3000萬元也沒有動心。

  “與投資人打交道本來就是一種成長,項目能得到投資人肯定,現在更加有信心了。”張振華對記者説,“投資方希望實現對公司的完全控股,我和團隊商量後,決定還是要做自己的企業。”

  上了創業電視節目後,也有不少風投主動聯絡上他,張振華接觸一些投資人後認為,農業並不是賺快錢的項目,在家鄉創業,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環保和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同樣重要。他現在經常關注團中央、農業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網站,了解到財政支農項目專項資金中就有高産優質苜蓿示範建設的項目。今年暑假,他就先後到山西、天津等地參加這些部門組織的社會實踐考察。

  高考超出一本線58分的張振華本來在填報志願時有更多選擇,他是家族幾代人裏唯一考上“重點大學”的,家庭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實話實説,家裏最開始對於我選農業大學是反對的,母親哭過好幾次。”張振華説,他從小在農村放過牛,深知務農的辛苦。長大後,隨著讀書越來越多,張振華也開始思考,一方面過度放牧使草原破壞嚴重,另一方面安全健康的牛奶需要高品質牧草來保障,劉永好、王文彪等企業家的故事是他研究和崇拜的對象。“做農業和環保都會有不錯的收益,農業農村需要有夢想的年青人不斷進來改變。”

  張振華的父親張全發在工程機械、建築材料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2012年開始養牛,也正是從父親養牛購買牧草中,張振華發現了種植苜蓿的商機。“掙不掙錢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兒子説他要用學到的知識回鄉創業,最終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張全發説,從兒子的話中,他看到了兒子一顆如同金子般的心,錢沒了可以再掙,兒子的創業信心和激情不能受到打擊。

  也正是在父親的影響和支持下,張振華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在家鄉開辦農牧業公司,將現代信息理念用於紫花苜蓿牧草種植的産前管理和産後銷售,並參與了賽罕區3萬畝國有林場殘次林改造工程,報名參加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創業和學業要兼得

  “提高牧草品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乳品行業的質量安全問題”。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趙劍教授介紹説,美國是現代畜牧業強國,其牧草地位相當於主糧,有完整的草業産業鏈。國內牧草産業跟國際先進水平比,差距較大,高檔牧草依賴進口,紫花苜蓿等天然牧草飼料的國內市場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張振華選擇這個創業項目,方向是對的。

  目前張振華的主要創業基地在內蒙古,這裡土地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周邊牧場較多,目標客戶集中,適宜開展訂單種植。對此,張振華信心滿滿,他的父親放棄了退休旅行的願望,拿出畢生積蓄,全力支持兒子放飛夢想。目前,華蒙農牧公司總投資已經超過2000萬元,這其中除了父親投入的1000多萬元外,剩餘部分主要靠國家補貼和向銀行貸款。

  “未來幾年,如果條件允許,想種上10萬畝紫花苜蓿,讓天更藍、草更綠、農民更富。”張振華現在的夢想是,“將來開發推廣出適合中國西北部鹽鹼地種植的紫花苜蓿優質品種,幫助農民致富,改善當地環境,同時改變現在我國牧草種子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提升我國牧草種業的競爭力。”

  “農業創業週期長,受天氣影響大,並不是那麼簡單,在校學生創業更是難上加難,要先了解創業風險。”曾在美國研究苜蓿産業多年的趙健教授提醒,“高品質的紫花苜蓿種植,對水、土、品種、病蟲害防治、栽培和收穫等技術要求都相應較高,種得好一年可收割三茬,技術如果不到位,産量、品質都會急劇下降。”

  在趙教授和一些親友的支持下,張振華先後與當地政府相關領導、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等專家保持密切聯絡。“國家鼓勵種草的政策越來越好,今年周邊鄉親們種苜蓿的已越來越多。”張振華堅定地説,“農業大學的創業者做農業項目,要體現技術含量,苜蓿品種一定要選好了。”

  創業沒有回頭路,張振華又創業又上學,如何才能兼得?

  張志華的輔導老師陳志強説,他在張振華身上看到了很多優秀品質,“踏實,敢拼,能吃苦,拉下的課都會想辦法補回來。”

  “現在基本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有段時間夜裏都要查閱資料、寫策劃書到淩晨兩三點,早上不到7點就起床趕去上課。”在張振華看來,這是創業路上所必須付出的,他也因此樂此不疲。

  “學生的第一要務是讀書,但創業和學業也並不完全矛盾,只要協調好,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方法,而讀書是為了讓創業走得更遠定位更高。”華中農大植科院黨委書記朱正寧對記者説,張振華所在的張之洞班,正是以培養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為目的,更加側重對學生的能力塑造。當然,張振華的創業項目也是偶然性和特殊性的結合,他的家庭有積累和支持,個人有濃厚興趣和動手能力,學院也給予了創業學生足夠寬鬆和便利的環境,這些都是助他實現創業夢想的主要因素。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