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災區目擊了倖存孩子的種種異常表現:渾身淌汗的天氣卻捂著大口罩幾天不肯摘下來;對“媽媽沒了”的事實,孩子出人意料地平靜,平靜得讓人害怕……一個又一個令人揪心的故事警醒我們,對於災後兒童心理修復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要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對災區孩子的心理干預應該是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要有政策跟進,更要有制度體系支撐。
應激反應同樣存在長期隱患、延後反應的特點。瞬間高壓使得人們心理恐懼,悲傷自責,形成“心理堰塞湖”。因此要先通過傾訴掏空泥沙,然後通過疏導開一條渠,形成活水,即正常的人際交往。
聽到這裡,心理援助專家胡慎之發現,戰士們已經因為救不了孩子産生了嚴重的內疚情緒。他輕輕地握住了戰士的手,告訴他們:“這不是你個人的錯誤,你已經盡了力。”他指出,戰士們的內疚其實來自於別人的目光,還有職業的榮譽感。“必須讓他們明白這是天災,戰士並不是萬能的。”
如果你看完電視後感到胸口有股情緒堵塞,請你勇敢的和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千萬別憋在心裏。或以文字寫下感受;或默默的流淚,讓情緒釋放;或聽一首悲情的音樂,如神秘園、辛特勒名單等,借著音樂讓眼淚流曳舒緩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