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廢墟裏,9歲小學生唱著歌等著被救;面對媒體頻繁採訪,孩子卻情緒失控,在醫院裏大喊大叫。此外,在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很多醫護人員來自重災區北川縣,他們家屬多有傷亡。救治傷員任務繁重,這些醫護人員對家人安危無暇顧及。一批批媒體趕到這裡採訪,記者不停追問他們:“家人去世了堅持工作,有什麼感受?”5月19日,赴川心理救助的武漢心理專家施琪嘉教授呼籲:別用頻繁採訪加重當事人心理負擔。
我們可以理解媒體記者如此採訪的意圖:在“第一時間”搶發新聞,或“挖掘”新聞事件背後的深層內涵,或“捕捉”被採訪對象身上的“閃光點”。但是顯然,這種刨根問底式的採訪無疑讓當事者一次次加深了對驚恐、悲傷、痛苦的記憶,是在揭當事人痛苦心靈的傷疤。
目前,無論是倖存者還是救援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問題。媒體如果不加節制地採訪,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一部分人的心理危機。四川省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薇莉透露,她所在救助中心的電話幾乎要被打爆,四川各醫院都希望能有心理專業人員給他們的護士、醫生、病人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因此,她建議媒體,這個時候應該增加對於危機干預機構、危機救助措施的報道,增加人們心理應激基本常識的報道。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媒體有必要在採訪的時候,適當地轉換方式,巧妙地將揭瘡疤式的採訪活動變成一次心理疏導。
其實,高明的採訪本身就是一個心理疏導過程。就拿那個9歲孩子來説,如果媒體記者不是讓他一遍遍地講述自己被壓在廢墟裏時的感受,而是陪著他一起做做遊戲、唱唱歌,拉一下家常,不但能照樣“套”出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還能化解他的一些應激心理反應,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而對於一些成年倖存者,記者更無須提醒他們去回憶災難到來時的情景,只須靜靜地聽他們敘述和哭泣即可。心理專家早就指出,目前對受到心理重創的受災同胞來説,傾訴和哭泣就是減輕心理問題的良方,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傾訴的對象,從記者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目的來看,聽他們傾訴無疑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