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災後心理援助應避免無心造成的二次傷害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08: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內容速覽]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短短幾分鐘,美麗的家園成為瓦礫,無數鮮活的生命終止了呼吸。林松指出,如同止血急救,早期的心理援助只是突發性事件下的心理危機干預,受援助者的心理創傷則需要心理專家長期持續地關注。

  新華網北京5月19日專電(記者王薇)“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短短幾分鐘,美麗的家園成為瓦礫,無數鮮活的生命終止了呼吸。面對家園的坍塌、至親逝去,觸目驚心的場面不僅使倖存者,連同每一個親歷現場的救援者、志願者在心靈上同樣承載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會留下陰影。此次災害中,倖存者和參與救災群體的心理問題受到空前關注。心理專家提醒:災後心理援助應避免無心造成的心理二次傷害。

  北京今雨來心理研究中心的心理專家林松1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目前到災難現場進行心理援助的除了心理學專家,還有很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和社會志願者,一些人在心理援助方面並沒有實踐經驗,特別是缺乏突發性災害心理干預方面的經驗,這些都容易因為無心而給受援助者造成二次心理傷害。

  林松介紹,災難過後的抑鬱、悲傷、恐懼等消極情緒屬於正常反應,大部分人會在生活恢復後慢慢康復。災後心理危險期為事發後的3個月至1年,部分受災群眾易患上的心理疾患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心境障礙(包括抑鬱發作)、適應障礙、居喪障礙、心理鬱結導致物質依賴(如酗酒等),甚至有可能産生自殘或自殺行為。

  林松説,災難過後早期的心理援助能起到緩解壓力、疏泄情緒、危機干預的作用。心理援助者應注意以下幾點:受災後大部分人會排斥自己有心理疾病,在談話中援助者應儘量避免使用讓對方感到自己心理有病的暗示詞語以及與治療、心理疾病、精神醫學、精神疾病相關詞語等;心理援助的談話支持宜漸進引入,避免援助者主動談及當事者家人生死和直接詢問心理傷痛;卸掉自身是拯救者的身份,與倖存者深度共情,避免説空話,如你要堅強些、至少你還活著等;避免反復對同一人進行各方面的問卷調查或心理調查;當受援助者哭訴時要肯定其正常的感受和反應,不要阻止哭訴,適當引導悲慟者疏泄情緒;對受援助者在應激狀態下出現的喪失理智的行為,應諒解,給予耐心陪伴,適當勸解面對現實;對有的患者出現不堪忍受、拒絕合作的行為,應有高度的同情心,體貼寬慰患者;為防止悲慟情緒的傳染和強化,對於喪親的倖存者儘量避免團體心理互助。

  林松指出,如同止血急救,早期的心理援助只是突發性事件下的心理危機干預,受援助者的心理創傷則需要心理專家長期持續地關注。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