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倖存女孩迷戀震感 不停盪鞦千消除恐懼

CCTV.com  2008年06月11日 12: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環球企業家  

    亟待修復的不僅是倒塌的房屋,還有每一個經歷災難的心靈家園,但後者的重建難度超出預期

    今年5月12日,四川女孩吳音(化名)從倒塌的教學樓中爬出來,她的身體沒有受到任何損傷,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化在她的內心發生了。

    吳音執意要回到已成廢墟的學校,找回書包。後來,她被媽媽接到北京。在這個安全的城市,她最喜歡的遊戲就是盪鞦千,不停地盪鞦千。除了鞦韆,其他和搖擺、晃動有關的器械都會引起她強烈的興趣。和所有從災難中逃生的人們一樣,吳音感覺到,她的生活被大地的震動徹底改變了。一切關於搖擺的遊戲,對吳音來説都是對地震的模擬,而只有在遊戲中重復體驗震感,這個8歲孩子對震動的潛在恐懼才有可能消除。事實上,災難從來都是個體命運最強大的操縱者。和徹底改變的身體形態和生活經歷相比,災難帶來的創傷記憶更富毀滅性。而且,這些記憶通常深藏在意識的谷底,在意想不到的時刻,使現實生活變得不堪一擊。即使不再親眼見到死亡,吳音也無法主動刪除關於災難的記憶。不過現在,一些自我救助的方法出現在她的面前:可以在媽媽的輔導下閱讀《災後心理救助與心理重建手冊》,也可以播打10余條心理救助熱線;如果她願意,會有志願者陪在她身邊,和她共同面對那些可怕的想象。迄今為止,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但工作重點已經明顯轉移,生死攸關的緊急救援逐漸降溫,而被以心理干預為主的心理救助工作被提上日程表首頁。事實上,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災後心理干預早在2001年5月7號大連空難時便啟動了。但對中國社會來説,官方和輿論卻從未如此關注,更重要的是,汶川地震以來,參與這一救助工作的機構和個人之眾,其規模堪稱史無前例。災難的不可控性卻不斷挑釁既有的工作難度。13天之後,四川青川縣發生6.4級余震,這個最大強度的余震使四川各地都有明顯持續震感,震後的泥石流等險情防不勝防,在半月內隨時更新的遇難人數令人戰栗,災難所波及的人群迅速擴大,而人類心靈的康復期,則無法測算。

    他們需要陪伴

    儘管挑戰重重,但志願者們還是以不同的方式給予切實的援助。呂斯文是北京一家諮詢公司的職員,地震爆發後,他和同事自發組成了心理干預支援者小組,準備隨時奔赴災區。幾經週折,呂和另外兩名同事終於與成都團市委取得聯絡,災後不到一週,他們被當地教育局安排到德陽三中,為安置在那裏的東汽中學高三學生們進行心理救助。儘管在出發前,他們接受了中國心理學學會組織的緊急災後心理干預培訓,但呂斯文和同事們深知,心理諮詢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他們決定不擅自進行心理輔導。這個臨時組建的救援小組認為,自然互動的方式是最可行的方案。

    “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他們吧。”呂説。面對這些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每天清早,呂斯文和同事都會帶著他們晨跑、做拓展運動。白天孩子們自習,晚上和臨時小組聚在一起進行溝通。幾天后,他們之間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孩子們不提地震,呂斯文和同事就絕口不提。當然,孩子們每一點情緒上的振奮,都會帶給小組成員些許欣慰。

    在目前開展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孩子成為最被關注的群體,人們擔心,這些幼小的心靈沒有強大到獨自抵禦恐懼的程度。與自發志願者們的工作風格不同,來自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的心理諮詢師符然雅對同一批孩子進行了帳篷學校開學後首次專業的心理輔導。符觀察到,這些孩子情緒相對穩定,但也有一些普遍的負面症狀,如記憶“閃回”(腦海中總是蹦出地震場面)、做惡夢、尖叫、不敢上樓。符決定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上:吃飯,睡覺,有個強壯的身體。

    一些具操作性強的建議也被學生們實踐,比如不要獨處;當不好的回憶出現,立刻強迫自己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正確的心理輔導程序是穩定、平復、整合。在最初,我們要穩定他們的情緒,滿足他們最切實的需求。”符然雅説,“心理諮詢師能扮演的角色就是父母。”

    在短暫的救助工作後,符然雅收到了好幾條充滿感激的短信,但另一方面,初期階段的心理干預過程多少有些生硬,災後心理救援應該是個長期工程,呂斯文和符然雅所在的小組單兵作戰的模式僅是個初步探索。好在,他們只是大規模救助工作中的先遣隊,幾乎是前仆後繼的方式,救助工作漸成規模。

    幾乎在災後第一時間,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所所長申繼亮就給政府相關部門寫信,強調災後心理救助的緊迫性。隨後,他們派出四人心理專家小組進入一線,並組織了20人左右的隊伍隨待。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首支心理救援隊于5月20日進駐災區,而在第二天,一支由奧運冠軍孫海濤、體操世界冠軍莫慧蘭等組成的24人隊緊跟其後。在這場跨越學界、政界和民間的集體行動中,多重力量衝破了中國社會的傳統行業界限。

    就形式而言,此次心理救助工程體現出多元的思路。教育部委派北師大心理學院在最短時間內趕制出《災後心理救助與心理重建手冊》,首批2000冊發到災區。隨後,北師大等全國九所院校、北京市青少年服務台、四川民政廳、廣州、蕪湖、廈門等多條災後心理援助熱線開通。當然,最主流的行動還是親赴災區。包括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心理救援組、解放軍軍事心理訓練中心、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四川省科技廳、衛生部疾病防控中心在內,組織專家和志願者隊伍的機構多到數十家,類似呂斯文這樣的志願者更是不計其數。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