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戰士醫生也需心理干預

 

CCTV.com  2008年05月21日 19: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內容速覽]  “這兩天幾乎每天都有近40名患者來我們這裡諮詢”,昨日,在綿竹市治療中心心理干預治療點內,綿竹市人民醫院院長高先瓊正忙著接待一個又一個病人。高先瓊指出,在這些病人中以類別來分的話,幼兒、女性和低文化群體則是心理救助重點。

  “這兩天幾乎每天都有近40名患者來我們這裡諮詢”,昨日,在綿竹市治療中心心理干預治療點內,綿竹市人民醫院院長高先瓊正忙著接待一個又一個病人。據介紹,前來諮詢的大部分都是在地震中受傷的病人,其中幼兒、女性和低文化群體成救助重點。專家指出,除災區病人外,記者、戰士、醫護人員同樣需要心理干預,同時,隨著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災區心理預防體系急待加強。

  心理干預中心日接收40患者

  在震後第三天,記者就在臨時搭建在綿竹市體育館內的治療中心內發現了一條“心理干預治療”的橫幅,據了解,這個治療中心由主治醫師羅玉霞和副主治醫師高先瓊組成。昨日上午,記者在該治療點看到,僅有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的心理治療點,不斷有病人前來諮詢。“隨著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心理干預治療逐漸成為重點”,高先瓊説,她向記者出示了一個擠滿前來諮詢病人名字的大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幾天來前來諮詢的病人們。高先瓊估計,他們每天平均要為40個病人提供心理諮詢。

  高先瓊介紹,目前前來就診的病人分為幾類,一類是剛剛從地下重獲新生的人,他們在地下待了數十個小時,有些甚至超過了100個小時,很多人還沒有從被埋瞬間的恐慌中走出來,“很多人會出現害怕建築物、怕房子隨時倒塌,容易出現敏感、自責和失眠等症狀”;另一類是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人,他們至今還在急切地尋找等待家人,往往會出現焦慮的症狀;還有一類則是家園被毀,對重建家園沒有信心的病人,對於如何重建家園,他們很迷茫,容易出現憂鬱的症狀。

  高先瓊指出,在這些病人中以類別來分的話,幼兒、女性和低文化群體則是心理救助重點。

  部分鄉鎮已建心理干預治療點

  “除了災區病人需要心理干預,戰鬥在抗災一線的記者、戰士、醫護人員同樣需要心理干預”,廣州市南方醫院心理科主任洪軍指出,前往救援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受過相應的心理訓練,直接暴露在這樣慘烈的重大災難中,很容易受到心理衝擊。

  記者連日在綿竹、什邡兩市的各個鄉鎮救治點發現,部分大的救治中心已經在震後3~4天內建立了相應心理干預治療點,但在部分地區或鄉鎮的治療點,心理治療仍然缺位。

責編:劉慧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