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6月11日報道 汶川大地震後,“危機心理干預”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廣大心理工作者奔走在災區的前線後方,為各類高危人群提供廣泛的心理援助,為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到,我國的“危機心理干預”尚處於起步階段,從業人員缺乏突發性災害心理干預方面的實踐經驗,尤其對特殊人群:如災區兒童的心理干預,從救助意識到手段都有一定欠缺。
下面是一個真實案例:某心理救援團的專家在四川某災民安置點為一個小女孩提供心理援助,專家當眾採用“崩潰療法”為其進行心理疏導,詳細追問小女孩地震發生時候的情形,如“看沒看見同伴屍體”,“家裏都有誰不在了”等等敏感問題,讓小女孩幾近崩潰,心理疏導工作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健康863心理網”心理學專家筱丹老師指出,這個案例從一個側面暴露出部分心理工作者對“崩潰療法”和青少年心理學理解的片面性。震後對孩子的危機心理干預,無疑是必須的,如果干預不及時,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負性心理定勢,影響到日後的成長。但這位專家讓孩子當眾接受“崩潰療法”,非常不妥。
崩潰療法,又叫衝擊療法、滿灌療法、洪崩療法。它是鼓勵求治者直接接觸引起恐怖焦慮的情景,堅持到緊張感覺消失的一種快速行為治療法。這種治療方法並非適合所有的人,尤其對未成年人更要慎用,而且不宜公開進行。這個小女孩本身並不具備直面傷口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在公開場合,心理壓力更大,強迫她回憶地震的慘痛經歷,是殘忍和不負責任的。公開進行的“崩潰療法”很可能對她脆弱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對其未來的成長産生負面影響。
筱丹老師談到,對待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醫生若採用“崩潰療法”,通常宜在密室進行,此外可以考慮採用“支持療法”,幫助其度過心理危機。支持療法,是一種以"支持"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療方法。醫生一般不用去分析求治者的潛意識,而主要是通過鼓勵傾訴、自由聯想、積極想象、移情、投射、共情與共鳴等技巧,幫助求治者釋放壓力,緩解情緒,改善心境、提高信心,重建心理上的平衡狀態。象這位小女孩,就可以通過播放音樂、鼓勵繪畫、輕拍肩頭、緊握對方的雙手或擁抱接受其哭泣等方式讓她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和舒緩。
在災後重建的漫長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來自各方的愛護和關注。毋庸置疑,人們對災區孩子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救助都是出自善的本意。這種無私的熱情應該予以肯定和發揚。然而,不當的救助勢必會事與願違,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對災區孩子的危機心理干預,應該“以人為本”,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更大地保障孩子們的權利,體現出人文關懷,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楊明英)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