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責內疚 熱線釋放志願者壓力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07:1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成都日報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心理援助志願者也需要救助。25日,“同心聯動,共建心理家園”心理援助熱線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到災區一線進行援助的心理危機干預志願者。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及四川當代心理保健中心均收到心理志願者的熱線,有四名從江蘇、黑龍江來川援助的志願者已出現心理障礙,並到市精神衛生中心求治。心理專家説,到一線救災的志願者們一定要及時調整心態,釋放壓力,儘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來。

  熱線案例1

  心懷內疚 他逃避工作和同事

  昨日上午,正在接聽熱線的四川當代心理保健中心心理諮詢師鄧次嘉副教授突然接到一名男子的求助。對方不願透露姓名,但他的訴説明顯帶著哭聲。他哽咽著説,自己到北川參加了救災,在救災一線呆了四天,所見所聞給他很大刺激:“看到那麼多人痛苦地離去,我卻不能救助他們,我感到自己太無能了!”

  心懷強烈的自責和內疚,他回到了成都。但更令他煩惱的事情出現了:災區的一幕幕總是揮之不去,他根本不願上班。不管是對單位老總還是對公司同事,他都惡言相向,脾氣很暴躁,整天不想出門。

  “這是一種典型的災後應激障礙。”鄧次嘉耐心地聽完了他的訴説後告訴他,這種反應很正常。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這名男子參與救災時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一名救援者,個體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不可能與大災難相抗衡,救援人員即使趕到了現場,仍會出現眼睜睜地看著生命痛苦離去的現象。“這不是你造成的,你不應自責和內疚!”鄧老師耐心地寬慰他。“儘快釋放壓力,多與朋友、家人傾訴自己的所見所聞,然後放鬆心情,儘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症狀很快就會緩解。”在鄧次嘉的開導下,男子緊張的心態很快平和了。

  熱線案例2

  心理緊張 堅強的心不再“陽光”

  昨日,“同心聯動”成員單位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成都市四醫院)也收治了四名志願者。這四人分別來自江蘇、黑龍江、河北和吉林,其中一位還是退伍軍人。從救災一線撤下後,他們的心理都很緊張,尤其感到睡眠嚴重不足,並出現了一些身體不適。

  “太可怕了,現在都還想哭。”雖然已撤下來兩天了,但其中一名志願者仍沉浸在他所看到的災區的場景中,極度憔悴,他那顆堅強的心已不再“陽光”。

  中心很快對四名志願者進行了心理危機干預,並“強迫”他們睡覺,好好休息。中心張醫生説,他們這種應激反應很正常,只要調整心理,加強休息,經過一段時間就能恢復過來。

  專家解讀

  救災志願者也需要心理援助

  救災志願者為何會出現心理危機?他們該怎樣進行自救?對此,鄧次嘉副教授認為,到一線救災一定要處理好一個界限——責任界限。救援者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看到一個受災者,都能讓他順利脫離險境。因而,即使援救失敗,也不要産生挫敗感,更不能因此而強烈自責,不要産生內疚心理。“救災者應該記住,沒必要背負那麼沉重的責任和道義,你要明白自己應該承擔什麼、不應承擔什麼。”

  鄧次嘉還提醒援救人員,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要求他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否則,當現實與自己的願望相悖時,內心就會很壓抑,從而加重心理負擔。

  災難過去了,生活還要繼續。心理專家認為,救災人員撤下來後,要儘快調整心態,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這就是最好的心理救助方式。(劉敏 記者 車文斌)

  專家説法

  兩大應激反應 救援者要當心

  救援者常常會出現由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使自己飽受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心理崩潰。

  身體反應:易疲勞

  1.體能下降;2.由於身心極度疲勞,易産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緊張、無法放鬆等。

  心理反應:創傷反應和人際衝突

  1.與他人交流不暢;2.情感遲鈍;3.失去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4.對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和困惑;5.因心力交瘁、精疲力盡而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6.感到不夠安全;7.睡眠出現問題,做噩夢;8.集中注意困難和決策困難;9.缺乏自製力,憤怒,缺乏耐心,與他人關繫緊張;10.失去信任感。

  自救方法:向親友傾訴,及時進行自我調適,恢復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