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心理學家提醒:過度關注災害也會有創傷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15: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內容速覽]  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至愛親人,甚至失去整個家庭。5月21日,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副組長樊富珉,接受了本報專訪。

  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至愛親人,甚至失去整個家庭。倖存者陷入巨大的悲傷中,整個社會也隨之陷入哀痛。

  我們的社會何時才能撫平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我們需要怎樣的幫助和自助,才能重建我們的心靈家園?

  5月21日,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副組長樊富珉,接受了本報專訪。

  中國青年報:災難過後,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嚴重的身心反應。這種反應正常嗎?需要心理援助嗎?

  樊富珉:災難確實會給人帶來很多方面的強烈反應,我們通常叫做應激反應。以往經驗發現,災後三個月後心理問題會凸顯出來。這種身心反應首先是軀體症狀,比如有些人不想吃東西、感覺疲勞、失眠、心慌、吃不下、做噩夢、全身緊繃、喘不過氣來等等。同時,心理上會表現出失落、痛苦、憤怒、焦慮不安、孤單無助等等,在人際交往方面還會表現得不想見人,或者拽著別人不放,或者無法獨處、指責別人等等。

  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你想我們遇到這麼大的地震災害,如果泰然自若就不正常了。這就是我們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所以,在災害危機發生的初期,需要向大家發送小冊子,或者通過廣播、報紙,讓大家接受這種症狀。

  中國青年報:國內外以前有無大規模心理援助的行動?有什麼經驗和教訓?

  樊富珉:“911”以後,美國就制定了一整套大規模心理干預的機制。台灣大地震後,當地政府也開發出一套系統的危機干預方案。災後成立的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在汶川地震後的第二天,就通過互聯網找到很多危機干預的現成方案。台灣的同行也發送給我們大量資料。所以我們項目組很快就編制了一套心理教育手冊,告訴災區倖存者以及救助人員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隨著時間推移,通過個人的主動學習或者專業心理人員的干預,大部分人可以慢慢自愈。大約只有20%~30%的人,如果干預不當,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最後可能發展成精神疾病。

  唐山大震後,受災人群中真正得PTSD的有20%左右;台灣大地震後PTSD在受災人群中約有20%~30%。這種心理障礙的最大特徵就是腦子裏不斷閃回創傷經驗,揮之不去,一直在腦子裏。病人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長期不能適應,無法正常生活。這就必須進行專業治療。台灣1999年大地震後,直到現在,還有相當一些人沒有治愈。

  中國青年報:災難後的危機心理干預有什麼特殊之處?

  樊富珉:危機心理干預與傳統心理諮詢不同,有特殊規律,需要使用立即性、靈活性、方便性、短期性、創造性的諮詢策略,來協助人們適應與渡過危機。在危機心理干預中,需要更多的行動和指導,例如運用穩定情緒的心理技術,幫助有創傷反應的人接納自己的症狀,然後尋找身邊可利用的資源。

  現在災區廣泛散發的小冊子,非常有用。SARS期間我們已經有這個經驗了。恐慌源於人們對事件的不了解。情緒穩定還是不穩定,跟人們對事件的掌控有關係。

  中國青年報:心理專家怎樣幫助倖存者渡過心理難關?心理援助實施的最佳方式是什麼?

  樊富珉:支持性的干預最好在七天之內。比如大家在一起説説自己的感受,從別人那裏得到一些安慰和力量,得到一些知識性的小冊子。我們把這叫心理急救。就好像我們摔傷了,傷口在流血,那麼我們首先要清創,敷上紗布,送到醫院之後,再去檢查傷得有多嚴重,是否需要縫合。心理創傷的處理跟這個一樣,只不過心理創傷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我們要相信可以自救。災區沒有這麼多專業心理人員,每個人也不一定都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那些性格樂觀的人,看問題容易看到積極一面的人,就容易走出來。

  中國青年報:救援人員也會遇到心理創傷嗎?

  樊富珉:災難援救人員(包括醫護人員、搜救人員、消防或警察、志願者等),通常被誤以為其平時的訓練與經驗,足以應付災難所帶來的心理傷害,其實不是這樣的。面臨重大災難時,救援人員天天都要高強度超負荷地工作,面對慘不忍睹的狀況,還經常面臨余震等安全威脅。他們很容易出現不良的身心反應。

  解決辦法是儘量給他們一些支持,比如工作一段時間後,大家一起説説自己的感受和救災經驗,説出來,別壓在心裏。同時,保證適當的放鬆、休息與睡眠和飲食,夥伴之間互相加油、打氣,不要互相指責,對於避免心理創傷非常重要。救援工作結束後,救援人員最好能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有助於減少救災而造成的替代性創傷。

  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沒有心理專業人員,沒有人懂,其實有很多人需要心理服務。現在我們社會發展了,經濟也有了一定實力,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不再是以生存為本的社會。這次救災,中央政府的表現那麼的讓人感動,就是因為尊重生命、尊重人。

  中國青年報: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幾乎每個人都在看新聞,用盡可能多的時間關注救災。看得多了,會不會也有心理上的影響?

  樊富珉:會,我們把這叫做替代性心理創傷。台灣就有這樣的教訓,台北的一個老人,在地震發生後,幾乎每天24小時都在收看地震災害報道,結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哭泣,整個生活受到影響,最後因為抑鬱不得不去醫院治療。我聽説北京有很多公司白領,一有時間就上網看災害信息,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時候就很傷心很難過,負面情緒非常多,不看呢又忍不住。擾亂了正常的生活。

  中國青年報:如果人們走出來,通過獻血、捐款等方式為災區做實事,會不會有助於緩解替代性心理創傷?

  樊富珉:會。普通人對災區最好的幫助,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錢捐錢,有力出力,幫助災區的方式有多種多樣。

  不過我想隨著時間推移,有關災區慘狀的報道會越來越少。媒體還應該多報道一下救援者的故事,另外,用一些宣傳的小冊子告訴大家,過度關注災害,也會有創傷。你可以關注救災,但是最好安排好正常生活,不受干擾,正常休息。如果長時間出現負面情緒,自己不能排除,就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責編:劉瓊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