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救援者要有一顆“大心臟”

 

CCTV.com  2008年05月21日 17: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39健康網社區  
[內容速覽]  “這是一次從來沒有打過的硬仗,可以説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災後心理干預行動。隊員們在出發前應該被充分告知,遇到死亡怎麼辦,救援中感到絕望、沮喪、痛苦怎麼辦,遇到災民抱怨該怎麼處理。

  “這是一次從來沒有打過的硬仗,可以説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災後心理干預行動。”省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如此對記者説。目前,在四川汶川7.8地震發生後,已經有多名心理醫生進入四川地震災區開展心理干預工作,這意味著這一災後“心理救援”行動已經啟動,讓災民不僅要 “活下去”,還要“好好活”。

  5月15日上午,受廣東省衛生廳的委託,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組織廣東省內心理危機干預專家12名,組成“廣東省心理救援隊”,賈福軍所長擔任隊長,待命隨時奔赴四川地震災區,進行災後心理危機救援工作。在“廣東省心理救援隊”有針對性的集體“備課”中,省人民醫院心理專家再三強調,從目前地震相關報道以及以往經驗來看,需要“救心”的不只是災民,未經心理減壓訓練的救援者乃至前方記者都需要心理援助。

  救援者“創傷後應激障礙”應重視

  就在2008年,衛生部公佈《2002-2010年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中,提出要把精神衛生救援工作納入救災防病和災後重建工作中,還要求加快制定《災後精神衛生救援預案》。因為一般在天災人禍發生後,災民在獲得較好的物質方面的安置後,需要的則是災後心理上的安撫,這已被國際上認同是災後救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災難發生後,經歷災難的人往往會出現恐懼、失眠、噩夢,災難的場景在腦海中不斷重現,也會表現出對事物的麻木、精神不集中或過激行為,自殺率也往往會升高,有些還會以吸煙、酗酒、服鎮靜藥物來排解內心的痛苦,且極易造成依賴性。這些現象均為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表現和不良後果。如果不及時處理,這種心理創傷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據了解,國外發達國家十分注重此方面的研究,美國在1974年就將心理危機服務納入《災害救援法》中。

  對災民的心理救助已經被廣泛認識和接受,但是對救援者的心理干預工作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據前線記者報道,參與救援的武警戰士在發生險情時堅決不肯撤離現場,落淚跪求“讓我再救一個出來”。這感人的事實也説明,救援人員的心理已經瀕於崩潰,也出現了和災民一樣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有些救援者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天在廢墟上奮戰二十多個小時,還有的根本不吃飯,不想多説話,滿腦子想的就是“救人、救人”,一旦停下來就會感到悲傷、絕望,不由自主地流淚。由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同情,在地震和其他重大災難中的救援者也常常會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

  行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些救援隊出發前,強調的多是在災區吃、住、行的問題,強調的是該怎麼救人。”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賈福軍教授説,救援人員應加強心理準備,不要低估直面死亡給人帶來的心理壓力。

  他説,隊員們在出發前應該被充分告知,遇到死亡怎麼辦,救援中感到絕望、沮喪、痛苦怎麼辦,遇到災民抱怨該怎麼處理。“我們不提倡救援者做‘超人’,也不贊成連續作戰、疲勞戰。”賈福軍表示,救援者瘋狂工作表明已經“陷了進去”,很多救援者會對災民的痛苦感到自責、內疚,尤其是無救災經驗、未經心理減壓訓練的救援者,常會有這種“情感戰勝理智”的情形,而這增加了受“心傷”的風險。心理科尹平副主任醫師表示,救援者的壓力非常大,工作強度高、精神壓力大、生活環境差,而在應激狀態下,人的身體很脆弱,很容易因病倒下。

  救援者要有一顆“大心臟”

  目前,有不少受過一定心理培訓的民間救援者紛紛進入災區施救,而當地不少志願者自發地對災民進行心理輔導。志願者的熱情值得肯定,但這種情形也蘊藏隱憂。救援者和志願者不能僅有“勇敢的心”,更要有一顆“大心臟”,要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否則很可能從救援者也變成“待救者”——心理科謝永標副主任醫師強調。

  “心理救援一定要注意科學救援,對災民的溫言安慰非常重要,但心理干預並不僅僅是安慰。”賈福軍所長指出, 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或者對心理危機干預一知半解的人上陣,還有可能出現“越勸越糟糕”的局面。

  隨著我們派出醫療隊員赴前線,下一步又可能將接受來自災區的傷員,省人民醫院心理專家為救援者們列出“用語清單”,對災民有些話一定得説,有些則絕對不可説,否則將加深災民的傷害。例如一定要説:“這不是你的錯。”“看到這些,一定令人很痛苦。”以此打開災民的心門,並幫助緩解他們的負疚感和恐懼感。而一定不要説的是:“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別難過了。”“你還年輕,還能再有孩子。”這只會勾起災民對死亡的回憶、對家人喪生的痛苦和自責。

責編:劉慧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