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對採訪災區的新聞記者的幾點建議

 

CCTV.com  2008年05月21日 18:5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鳳凰網  
[內容速覽]  “根據各國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經過災難,多數人不僅能夠戰勝災害,而且會變得更加的堅強,這是眾多心理學研究的成果。由於心理援助需要長期干預,本報記者獲知,中科院心理所初步制定了一個為期5年的研究計劃。

  “根據各國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經過災難,多數人不僅能夠戰勝災害,而且會變得更加的堅強,這是眾多心理學研究的成果。”張説,“但是有少數人可能在三個月以後發生重大的心理危機,現在我們的干預就是要儘量的減少在未來發生重大心理危機的幾率。”

  而大規模心理援助的效果取決於心理援助的水平和心理援助的範圍,“我們現在做得越多,他以後發生心理問題的幾率就越少。我們可以大致估計一下,這次出現嚴重問題的人不會超過10%,有可能能控制在5%,多數人不會出現嚴重問題。”

  不過已有的研究表明,地震對人的心理影響是長期的,特別是那些從災難中劫後余生的人們。多項研究已經説明,地震造成的重大心理創傷會對受害者産生持久性應激效應。

  在唐山大地震的發生省份河北,當地河北醫科大學一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副主任醫師姚紹敏提供的病例顯示,一個患者在大地震中失去3個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難孩子年齡相倣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在家裏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簾,不挂窗簾就會出現震亡的小孩要從窗子進來的幻覺。

  而另一名在大地震中被困廢墟4小時的災民,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處忽然停電,他頓時感覺呼吸窘迫,如同又被埋在了廢墟下。以後這種幻象逐漸加重,他不能再呆在封閉的環境裏,到哪兒都要把門打開。

  相關報道説,對母孕期經歷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調查也發現,母孕期遭受過地震應激的胎兒,成人後其情緒狀態、智力水平和腦結構均較對照組有明顯的異常變化。

  張侃稱,由中科院心理所與上海增愛基金會聯合啟動的“我要愛”心理援助行動將在受災地區建立災害心理干預基地,組織隊伍為災後重建提供持續心理援助。重點為受災中心地區和附近地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兒、兒童及青少年及其家長和教師。

  由於心理援助需要長期干預,本報記者獲知,中科院心理所初步制定了一個為期5年的研究計劃。心理學專家對採訪災區的新聞記者的幾點建議

  第一,抓緊時間多看一些災後心理學輔導的資料。

  第二,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以為就是去採訪了,這次是非常特殊的,到了以後你會承受巨大的心理打擊。如果你有思想準備,受到的傷害就相對少一點。

  第三,不要做不是媒體要做的事,比如受災群眾哭,這跟你沒關係,你拍下就完了,他要不要哭,跟你沒關係。你是媒體,你不是心理專家,你也不是志願者。

  第四,要保證有足夠的休息,身體疲勞就會更加脆弱,你就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第五,最好不要單獨行動,特別是女記者。要結伴而行,在遇到慘烈的情況的時候可以互相有個支持。

  第六,要及時輪換記者。

  第七,記者採訪回來後最好能夠及時組織一些心理疏導。

責編:劉慧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