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災區的孩子不需要心理重復干預

CCTV.com  2008年05月28日 09: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西部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作者:陳博

  國家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宏表示,震後,雖然心理干預得到空前重視,但也存在協調困難、標準不一、“各立門戶”等問題。有時同一批孩子做了好幾次,甚至引起當地受災群眾反感(5月25日《新京報》)。

  “512”地震發生後,全國各地的心理救援隊紛紛奔赴災區,不過,各異的臨床干預方法卻讓公眾眼花。著急展開救援的專家和志願者們或許忽視了一個問題:同肉體治療不同,不同流派的精神治療難以契合承接。“一個心理學家在治療時告訴孩子們,面對災難要學會笑,勇敢面對挑戰。下一個心理專家來了又告訴孩子,要哭出來,哭也是一種宣泄。”這種“重復”干預反而會對受助者造成二次傷害。

  出現“重復”干預的原因顯然並非傷者少醫生多。有專家初步估計,需要災後心理干預的人數超過百萬,可全國取得資格的心理諮詢師不超過10萬人。除了交通、醫療等條件的局限,在此背景下發生“重復”干預,媒體閃光燈的“引導”和統一調配中樞的缺失無疑難辭其咎。

  災後,蜂擁而至的心理救援隊彰顯了大國大愛,也應該贏得所有人的感激。但心理救援有其持久性。當下很多專家的救援更像“麻雀戰”而非“持久戰”。更讓人擔心的是,災後井噴式的心理援助能否持久。唐山地震20-30年之後,倖存者仍存在大量的精神障礙問題。等各地的心理救援隊陸續從四川災區散去,對受助孩子和大人的治療能否持續20年?

  讓人欣慰的是一切正在走向有序。四川省教育廳要求到災區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的志願者必須在當地教育局統籌協調下開展工作。衛生部也在醞釀出臺危機心理干預的應急預案。當地的精神衛生機構也表示將進行跟蹤治療。可令人尷尬的是,目前國內尚無進行危機干預的全國組織。為病人建立心理檔案仍是空白。災後救援人員應不間斷交接受助者的援助記錄,避免“重復”干預。更重要的是,應該確立“首問負責制”,第一個接診的醫者有義務等到受助者完全康復的笑容。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