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對很多人來説都是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災難,誰能想到自然災害竟然如此無情呢?誰能想到頃刻之間美麗的汶川成了廢墟呢?誰能接受一夜之間失去了親人?面對如此多的應激事件,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調整心態呢?
2008年是祖國的奧運年,本是讓國人驕傲、幸福、自豪的奧運年,而災害動亂卻不斷,華夏兒女怎麼應對這些接踵而來的災難呢?特別是災區人民,面對著這殘酷無情的應激事件,我們應該怎麼樣調適我們的心態呢?災難過後,我們必定要重建家園。
受災人民面對此次的應激事件,可能會導致創傷後的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個體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和(或)持久的心理反應。大多數患者在創傷事件半年後以內發病,病程多在一年內回復,少數可持續多年不愈,或者轉變為持久的人格改變。面對此次汶川大地震,我們不僅要伸出援手,捐資捐物,行動起來,義無反顧的做志願者,而且我們要做好受災人民的心理工作,以防受災人民無法恢復創傷事件,誘發心理疾病。
我們來剖析應激事件的模式,“外界刺激——內心體驗——暗示強化——習慣反應”。且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次遭遇此類應激事件,沒有心理準備或存在片面認知;
伴隨強烈的負面情緒和生理體驗;
消極暗示,快速盲目歸因;
通過自我心理泛化、強化與放大形成情景性習慣反應。
汶川大地震,對很多人來説都是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災難,誰能想到自然災害竟然如此無情呢?誰能想到頃刻之間美麗的汶川成了廢墟呢?誰能接受一夜之間失去了親人?面對如此多的應激事件,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調整心態呢?
第一,正確對待。災情既然發生了,我們就應該堅強面對,跟著黨的領導,中華民族一同面對災難,解決災情,相信我們定能克服災難,重建家園。
第二,慎重歸因。偶發事件在伴隨強烈負面情緒時,應儘量歸因到外界因素或偶然因素中。汶川大地震,是自然災害,誰也無法預料,我們應該歸因到外界因素或自然因素,這不是我們造成的,減少負罪感。
第三,自我積極暗示。比如告訴自己這沒有什麼,只要積極面對,明天一切都會好。而且還有所有中華民族和我們一道,還有外國友人的支持,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
第四,出現不良情緒體驗時,採取一些有效方式緩解。比如,剛剛失去親人的朋友,你們也可以投身於救災志願隊伍中來,用行動來發泄你的悲痛,把悲痛化作愛國熱情。
一場天災,讓一片秀美的山河變得滿目瘡痍,讓無數的人民流離失所,我們都應該伸出援手,平慰災區人民受創的心靈。願受災人民儘快調適好心態,積極面對未來,祝願祖國明天會更好!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轉載方請明確註明出處及鏈結,或完整保留此版權信息。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