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農發﹝2015﹞1號
農業部關於紮實做好2015年
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産品加工、漁業廳(局、委、辦),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局:
為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1號)精神,紮實做好2015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根據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部署,現提出以下意見,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4年,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改革紮實推進,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正經歷深刻變革,要積極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新局面。
2015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深化農村改革,加強法治保障,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千方百計使糧食産量穩定在11000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以上,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産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持續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資源利用率,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一、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産,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1.穩定發展糧食生産。推動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加大對糧食主産省和主産縣的政策傾斜,保護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基本穩定。深入推進高産創建,實施糧食綠色增産模式攻關,以主産區、産糧大縣為重點,集成推廣高産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加快推進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信息化建設,加強災情監測調度預警,完善重大災害應急預案,健全防災減災機制,強化技術指導服務,全面落實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政策。
2.優化調整種植結構。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平,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序。因地制宜調整優化區域佈局,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打造大宗農産品優勢産業區。鞏固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糧食優勢産區。適當減少東北高緯度區、西北乾旱區玉米種植,科學調整華北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小麥種植和南方重金屬污染區水稻種植,鼓勵糧豆輪作、糧肥輪作、糧飼輪作,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糧改飼試點。引導棉油糖向優勢産區集中,加強天然橡膠生産基地建設。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和産業化,推廣專用品種,改進和完善加工工藝。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努力打造高效精品農業。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加快推進都市現代農業和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擴大北方城市冬季設施蔬菜生産試點規模。推動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做好農業援疆、援藏、援青和對口扶貧工作。
3.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在冀魯豫皖等地重點實施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項目。優化草食畜牧業區域佈局,草原牧區重點推行劃區輪牧、舍飼半舍飼,北方農牧交錯帶重點推廣農牧戶繁育、規模場育肥,傳統養牛養羊大省重點發展農牧結合的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南方實施現代草地畜牧業推進行動。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産業體系,進一步挖掘秸稈飼料化潛力,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擴大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種植,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4.積極發展現代漁業。健全現代漁業産業體系和經營機制,保護漁民合法水域灘塗使用權益,加大標準池塘改造力度,推進水産健康養殖。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加強漁政漁港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漁業設施裝備水平。落實好漁民上岸定居工程。加快推進海洋漁業綜合執法改革,強化漁政隊伍建設,做好漁船管理、漁民教育工作,嚴格執法,加強涉外漁業管理。做好內陸漁政管理工作,着力抓好長江流域漁政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