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思路破解“三農”新問題
——專家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2月1日,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和考驗。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條件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如何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一號文件提出了哪些新思路和新舉措?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發展:探尋農業轉型新路徑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近年來,我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有着一系列新的課題亟須破解。
目前,主要農産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挂,農業生産成本不斷上漲,農業受到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同時,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正對農業生産高投入高産出的發展模式亮起“紅燈”,農業發展面臨的空間越發狹窄。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中國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用新的思路破解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中央農村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指出,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發展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一號文件在第一部分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行了詳細闡釋和論述,從增強糧食生産能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推進農業生態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具體路徑,提出了很多詳細的舉措和部署,極具針對性和指導性。
從內部發力到內外聯動:拓展農民增收新渠道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實現“十一連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佔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和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難度加大。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佔45.3%,家庭經營純收入佔42.6%,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6%。
“我們看到,種植業對農民增收貢獻已經降到四分之一以下,這種情況下,農業支持政策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成為一個新的挑戰。”陳錫文分析説,農民增收要有更寬的視野,不僅要在農業內部拉長産業鏈,更要注重內外聯動,從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外部環境上,一號文件提出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來促進農民增收。”中國農科院農經所所長秦富指出,在農業投入中,我們要明確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僅要把財政支農的蛋糕做大,而且要在加強資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因此,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範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佔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意義深遠。
“一號文件還特別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外部增收渠道。”秦富説,要從初級的農業種養業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銷售等新環節,形成“一産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打造“第六産業”。